当前位置:

华容县发展多种经营和建设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纪事

作者:卢坤山 编辑:卜布 2011-07-25 08:29:06
—分享—

  1981年12月14日,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原县委书记文启龙上调地委工作,我受命出任华容县委书记。虽然在此之前,我曾担任过华容县公安局长等职,对华容县的情况比较熟悉,可我还是感觉到肩上担子的重量和压力。其时,华容刚刚经历了十年动乱,百废待兴,华容人民盼望党和政府的温暖犹如久旱之盼雲霓。说实话,能不能当好这个书记,能不能带领全县由大乱走向大治,我也心里没底。

  众所周知,华容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林牧副渔工商都还十分薄弱。1981年以前,全县粮食产量仅30.89万吨;棉花产量仅4716吨;油料产量仅3846吨;麻类产量仅882吨;生猪出栏仅41.38万头;水产品仅3750吨;第一产业产值仅8776万元;农民平均纯收入仅129元。各个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使华容的经济严重“跛足”。

  布局谋篇 全面发展多种经营。1981年12月18日,也就是我上任的第4天,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发表在《农村工作通讯》第三期的一篇题为《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要同时发展》的文章。我眼前一亮,于当天下午召开了县委常委扩大会议,汪德辉、张介玉、高明道、杨庆士、李荣湘等同志参加,共商发展大计,第一次提出了农林牧副渔工商要全面、均衡、健康发展,力争把华容建成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棉麻之乡和丝绸之乡。要想发展多种经营,就必须解放生产力,打破条条框框,实现农村基本经营主体的重大变革。

  经过讨论,县委县政府拟定了一份《华容县关于加快发展棉麻鱼生产给地委的请示报告》,报告由县委副书记、县长汪德辉同志向地委呈送,得到了地委领导同志的明确指示和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以此为契机,先后出台了《关于承包土地调整的意见》和《关于积极扶持养殖专业户、发展商品生产的决定》,大力扶持承包耕地30亩以上的重点户和专门从事饲养猪、鱼、鸡、鸭与种植林、果、药的专业户。文件规范了承包地的“大稳小调”,允许重点户、专业户从“两缺户”手中转包承包地,允许非计税面积的荒地、丘岗、水面按能力大小发包给重点户和专业户,并在资金、技术、农资供应和农民负担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

  发展多种经营,其实就是大力发展重点户和专业户,探索出一条振兴经济的新路子。面对当前农村人口多、耕地少、商品率低等诸多不利因素,我们制定了长期的发展目标。要在1990年以前,建成蚕桑养殖基地2.5万亩,油桐基地5万亩,楠竹基地5万亩,芦苇基地5万亩,精养鱼池2万亩,茶叶、黄花、果园各1万亩。争取到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1亿元,每年递增5.4%。农业生产总值2.3亿元,每年递增4%;粮食产量达到7.7亿斤,亩产1. 4千斤;棉花产量达到25万担,亩产120斤;生猪饲养60万头;鲜鱼出水150万担。多种经营占农业总收入的55%左右;工业总产值8000万元,每年递增10%,其中全民工业总产值5000万元,集体工业总产值3000万元。

  在殚精竭虑发展重点户和专业户的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重点户和专业户的扶持力度,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角度促进了重点户和专业户的不断发展壮大。我们主要实施了十大措施:举全民之力发展重点户和专业户;发展农村经济联合体;搞好技术承包;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社队企业;发展工商业;扶贫助难;稳定土地使用权;疏通流通渠道;落实干部岗位责任制。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以上这些措施的实施,至1983年底,全县发展种、养、加工、运输等各业重点户、专业户2.65万户,占总户数的21.9%。截至1984年7月我离任,全县粮食总产量增长为36.97万吨,增长19.3%;棉花总产量增加到14543吨,增长了209%;油料作物总产增长为12911吨,增长了236%;麻类总产为37944吨,增长了42倍;生猪出栏增长为48.01万头,增长了16%;水产品增长为10100吨,增长了169%;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加到2.60亿元,增长了196%;农民纯收入增长为514元,增长了298%。农林牧副渔工商,较之于1980年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质的飞跃。而这一段时间,正是华容县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黄金期,俗称飞鸟经济,多种经营功不可没。

  立足农业 建成全国商品粮基地县。1983年3月10日,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历时15天,25号结束,与会的有全国8省50个县的负责同志,共124人。座谈会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方案、审定规划、学习知识、签订协议。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家计委、农牧渔业部、中国农业银行、商业部等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座谈会还邀请了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讲课。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参观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展览馆、北京农业大学的农业遥感技术和土肥测试中心。我县参加会议的县委副书记、县长汪德辉同志,主管农业的高明道同志给我和常委们传达了会议精神,我县建设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的各项工作也开始启动。为了贯彻落实上级的指示精神,常委们分工协作,分区分片分地段分责任范围地进行了一些试点工作。试点的文章怎么做?经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首要的是建设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同时还要兼顾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基地、畜牧业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水产养殖基地等等,目的就是要推动和促进农林牧副渔工商的全面发展。

  为了群策群力,多快好省地搞好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的建设。4月24日,我县组织召开了县委扩大会议,统一了思想认识,制定了建设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的规划和目标。具体由农委和计委负责,副县长高明道同志牵头,我和汪德辉同志任正副政委。常委们通过反复研究和科学论证,集体拟定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是认识粮食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建设商品粮基地县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国家计委副主任陈先、何康都提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吃饭的问题,不可忽视。三中全会以后这几年,1979-1981,全国粮食增产380—400亿斤。但商品粮收支还极不平衡,1981年只有7个县上调给国家粮食28亿斤,而国家要给28个省市调入粮食247亿斤。再加上近年来粮量消耗节节高涨,发展畜牧业要几百亿斤粮食,省里的粮、县里的粮、群众手上的粮,经济作物奖售的粮都在增长,亏空很大,1982年国家粮食收支亏空318亿斤,进口粮食240亿斤,还挖了78亿斤的库存,国家粮食平衡还有很大的缺口。解决粮食差额,除每年议购一部分外,国家计划拿出3亿元扶持地方建立商品粮基地县,条件是:1、自然条件好,粮量增产和增加上调量潜力都比较大。2、农业生产综合基础好。3、投资效益显著,能够做到投资省、收效快。4、生产责任制比较完善,领导班子强。

  二是实行国家和地方联合投资建设,商品粮基地县是经济管理改革。中央规定全国50个商品粮基地县,都作为试点县来办。试什么呢?试点的内容是什么?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同志的批示是:总结过去经验教训,试行改革的新办法。我们也一致认为,试点县就是搞农业建设和管理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改革的试验,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农业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路子。建立责任制签订协议书,实行经济合同制,打破建设吃大锅饭的陈规陋习。

  2.试行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实施方案。中央把自主权、调度指挥权交给县委,打破了行业界限,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安排。这既是对试点县的支持,又是一种训练,训练一个县的组织和指挥能力。

  3.探索发展农业靠科学技术的办法和效果。要把农业区划、土壤普查成果的运用、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和良种培育推广体系的组建,摆在试点县的重要位置。

  4.试验国家拨款、地方自筹以及群众劳动积累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怎样管好这些财力、人力,怎样收到经济效果。

  三是建设商品粮基地县要推动农林牧副渔工商的综合经营和全面发展。建设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的工作,现已进入实战阶段,要抓紧动手干起来,并具体规划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按照已确定为试点县的名单抓下去,连续干三年,力争抓出成果,抓出效益。第二步,在试点县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扩展试点。第三步,从试点县中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生产计划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办法,在农业经济领域内普遍施行,目的就是推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

  四是投资的使用范围、原则、目标和几点具体任务措施。投资使用范围:主要用于农林水利配套挖潜,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和农技推广体系以及与发展粮食生产直接有关、增产效果显著的项目。投资使用原则:国家和地方投资为一比一,中央已向每个县投资了500万元,分三年使用。凡国家投资的项目,由国家拨给钢材、木材、水泥,国家每投资1元,要交大米5斤,资金由建设银行监督使用。

  商品粮基地县的建设项目,要由中央有关部委会同省市有关部门逐步组织验收,考核建设成果的标准是:1、按规划方案完成各项建设项目。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有明显增长。3、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完成国家任务有保证。4、农民的直接收入有较大的增长。

  县委县政府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地抓好商品粮基地县的建设。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一是抓好领导班子的落实。由高明道同志牵头,计委、科委、农业、水利、粮食等有关部门的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成立了。在执行的过程中,由计委和农业局具体承办,各公社要有相应的班子抓。二是抓好建设规划的落实。要层层召开会议,采取多种形式,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座谈会的会议精神。三是抓好粮食任务的落实。县和公社要实行钱粮挂钩的经济责任制,明确责、权、利关系。各公社在上报建设方案中,要同时明确粮食增产量和新增加的粮食上调量,并把粮食上调任务落实到队到户,特别是要抓好一批粮食专业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全县干群几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华容县的粮食产量和多种经营都突飞猛进,并于1986年顺利通过了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考核和验收,做到了当年投资,当年受益,从1983年起,基地每年给国家调拨商品粮过亿斤,多种经营也占到了工农业总收入的55%。

  沧海桑田,往事已往。弹指一挥间我已经八十高龄了,欣逢建国六十周年的盛典,回首当年那些亲历、亲为的往事,我止不住的浮想联翩,思绪万千。

作者:卢坤山

编辑:卜布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华容县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