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创建四级农业科学技术实验网,(即创建县农科所,公社农科站,大队农科队,生产队农科组),曾经成为建国以来,华容在全省全国最具影响的大事。
我是1972年2月由党组织调到华容工作,至1984年2月离开。这段时间,正是华容四级农科网系统建设,蓬勃发展时期。我亲自参与、耳闻目睹了华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这一重大实践活动。
由于领导班子的分工负责,我在担任中共华容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和县人民政府县长等职期间,曾经分管农业,农村工作,主管全县经济工作。并有幸于1978年3月代表县委、县革委和全县人民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因此当时扶植、总结和推广农业科技典型是我份内之事,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实验网的建设,发展和完善是我主要任务之一。回首当年,农科网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取得的显著成效,使许多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感到出乎意料。
全县人民的重大创举
华容是洞庭湖区的农业大县,在解放以前生产力极为低下。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最主要的任务是多产粮食、棉花,尽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因此,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大力兴修水利,尽量扩大耕地面积。1949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仅66.05万亩(含双季稻和旱粮面积),亩产150公斤;1965年扩大到117.73万亩,亩产仍为150公斤。距当时《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粮食亩产400公斤的要求相差很远。棉花1949年种植8.96万亩,亩产15公斤;1965年种植9.98万亩,亩产32公斤。干部群众意识到,在水利设施已初具规模,能扩种粮棉的湖滩河洲山洼都利用之后,农业要增产,必须开辟新的门路。于是,华容人民在党的指引下,积极探索科学种田的新路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推广新种子、新农药、新化肥、新技术,这就需要先进行试验。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发现适合本地栽培的新种子必须在小面积内进行。所以,迫切需要有农业科学技术组织和基地。1965年春,护城公社五星三队肖炳炎等,在全县率先成立了“春来报”科研小组。同年,梅田公社和隆西公社成立了农科站。1968年,新河公社新建大队在党支部书记何光星等一班人的领导下,成立了农科队。这些自发建立的农业科研组织,加上县里的农科所,实行领导、技术员、群众“三结合”,有专门的试验基地,采取科学方法种田,繁殖良种和推广新技术,使各种农作物产量大增。县委对这种组织形式大力推广,推动了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些农科组织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星三队“春来报”科研组针对生产过去水稻品种多而混杂、良种不纯的问题,先从外地少量引进品种,通过对比试验,群众评选几个当家品种,然后通过种子田,第一年穗选,第二年单本繁殖,第三年应用到大田,又不断提纯复壮,这样,使大田种子年年做到良种、纯种化。几年时间,五星三队先后从外地引进的良种达400多个,选择和稳定的早、晚稻当家品种四五个。农科组每年种植单本种子田10亩左右,不仅保证了生产队的需要,而且还向全县提供优良纯种200万斤,成为县社的一个良种繁育基建队。这些农科组织识大体、顾大局,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发挥带头作用。1971年插早稻时,新建大队原计划繁育300亩良种稻,并将种子播下。当了解到全县都需要这种良种时,党支部决定改多株繁殖为单株繁殖,将计划播300亩的1万斤谷种,扩大到1000亩。单株繁殖比多株繁殖,一般每亩少收谷100斤,这样全大队就要少收10万斤。但新建大队党支部书记何光星算的是另外一笔帐:300亩只能产20多万斤谷种,来年最多只能插1万亩,如果将300亩扩大到1000亩,每亩可能少收100斤,但总产可以达到70多万斤,来年可插3万多亩田。结果,新建大队采取浅水灌田、提高泥温等措施,这一季早稻良种田不仅没有减产,反而每亩比前一年增产了40多斤,从而为全县贡献了80多万斤良种。
农科组织是各级党组织的好参谋。当时湖区农民耕作有三忧“春忧烂秧夏忧涝,秋忧寒流风倒稻。所以育好早稻秧,防止烂秧出现是关系到全年能否保证夺取丰收的关键问题。1972年春耕地,县气象站预报,3月下旬有一段好天气。县领导中有人搬来外地经验,提出全县要有3月底前播完种,不播4月种。但是县农科所的技术人员反对这种意见。他们找出华容县13年的天气纪录资料进行分析,认为4月初会有一股寒流,如果3月底播完种,就会受寒流威胁,有烂秧的危险。县委接受了他们的意见。这一年早稻,湖南省许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烂秧现象,而华容县基本上没有烂秧,早稻夺取了大丰收。还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也很深。有一年,县委准备把外地的“冬矮”早稻品种,作为“倒种春”在全县推广,要农科所先试种,结果10亩“冬矮”倒种春试验全部失败。第二年试验又是失败。县委领导找到农科所负责人说:“你们不是失败,是贡献。10亩失败,避免了全县几十万亩失败,我要为你们记功!”于是,县委放弃了在全县推广“冬矮”倒种春的计划。
华容县委的有力支撑
农科组织的诞生,受到了全县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欢迎,县委决定大力推广这一组织形式。1969年9月,在县委领导的指引下,县委办公室指派专人采写了五星三队春来报农科组的报导,使这个典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年10月,县委办又整理了新河公社新建大队农科队的经验材料,被湖南省和岳阳地区有关报刊采用,1969年上半年,县委办和县农业局共同采写了景港公社农科站的典型材料,又被省、地报刊采用,景港农科站成了很多名气的先进单位。在这三个典型的带动下,对科学种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很多公社要求办农科站,万庾公社富强大队、东山公社先红大队等开始试办农科队,培养科学种田的积极分子。
为了促进全县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县委于1969年下半年,组织各公社的的干部到五星三队农科小组、新建大队农科队、景港公社农科站和县农科所参观,作出了创办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科网的决定,并向中共湖南省委和岳阳地委汇报,取得了上级的支持。1971年,华容进入系统抓四级农科网建设的时期。根据省委关于“华从县把四级农科网办好,各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农科组织要普遍建立起来”的指示,县委召开三级干部大会,专题部署四级农科网工作。同年10月,省委在华容召开全省四级农科网工作会,推广华容的经验。至1972年,全县建立了23个公社农科站,站辖生产队51个,有农技干部67人,农民技术员650人,基地面积10645亩。大队农科队366个,基地面积8117亩。生产队科研组2829个,基地面积60496亩。全县基本形成上下连成线、左右连成片的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是年,县革命委员会制订了《华容县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工作条例》,作为巩固和发展四级农科网的指导性文件颁发,并成立了县四级农科网办公室。1977年,县委着力抓四级农科网的整顿,从而使上级农科网进一步巩固,日益壮大。
县建立了农、林、牧、渔、棉、农机6个科研所(场),全县农科组织落实了9万多亩实验基地,培训了21000多名农民技术员,开展了200多项科学实验。在农科网的带动下,全县有10万人投入科学实验,种各种实验田15万亩,使农业生产发出了巨大变化。在推广良种上,四级农科组织采取一级提纯、两级繁殖、三级制种、四级推广的办法,全县普及推广了杂交水稻;大打了治土改水的人民战争,使80%的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稻产高产;开展了早稻育秧技术革新,基本解决了湖区早稻烂秧问题;进行了土壤普查,摸清土壤底细,为科学施肥提供了依据;开展了群测群报,群防群治,基本控制了病虫危害;推广了各种新式农具76种,12800多台件,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1971年至1977年,全县调出水稻良种7000多万斤,棉花良种460万斤。办网7年,全县粮食4年跨《纲要》(年亩产400公斤),3年过千斤,亩产皮棉130斤,林、牧、副、渔都有较大发展。地委肯定了华容的成绩,1977年10月,岳阳地区四级农科网经验交流会在华容召开,我代表县委、县革委在会上介绍了华容县《整顿巩固和发展农科网》的情况与经验。
四级农科网在全国的深远影响
华容县四级农科网这一新生事物刚刚兴起,就引起了湖南省、岳阳地区、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和支持。1970年,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华国锋在常德主持召开全省农业科学技术经验交流会,批示印发了华容县群众办科研的4个典型材料,表彰了7个科学实验搞得好的单位。护城公社五星三队“春来报”农科组组肖炳炎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会议总结时,华国锋同志要求:“公社、大队、生产队都要普通建立有干部、技术员参加的农技站或农业科学实验小组,面向大田,大搞实验田、丰产田、种子田,要在全省形成一个农业科学试验网,开展科学种田。”1972年3月,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万作忠赴北京出席全国农林科技座谈会,介绍华容办四级农科网的经验。1973年10月,省农业局、科技局在华容召开农科网经验交流会,县革委副主任胡炳先代表县委、县革委作了典型发言。同时,湖南人民出版社根据省委的指示,出版了《办好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一书,介绍华容经验,1975年,在全国一次种子工作会议上,有人对四级农科网发生了怀疑和争论,华国锋在听取会议领导小组成员汇报时指出:“华容县四级农科网办得好,他们把培养技术队伍、推广良种与四级农科网结合起来。”同年,在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在总结报告中明确指出:“各县都要建立和健全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向全国农村部署大办四级农科网、开展群众性的农业科学实验工作。
使华容人民最引为自豪的是,1974年10月10日,国务院指示国家农林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在华容召开“全国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经验交流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各省、市、自治区农林、科技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宣传出版等单位的同志,共406人。会议由农林部副部长郝中士主持,湖南省委第二书记张平化到会讲话。中共华容县委、书记杨振山汇报了《加强党的领导、办好四级农科网》的情况与体会。县农科所、景港公社、新河公社新建大队和护城公社五星三队负责人先后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11月,省委批准省农业局、省科技局和省农科院党委《关于贯彻全国四级农科网经验交流会精神,进一步推广华容县办农科网的经验》的报告,文件发至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及农业科技部门。1975年10月,中共中央下达了《关于各县都要建立和健全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的文件。1976年2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发表编辑部文章——《积极开展群众性农业科学实验》,专题介绍华容四级农科网。3月,《中国科学》杂志刊载了介绍华容四级农科网的专题文章。7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华容盛开科技花》的影片,在全国城乡放映。这年,全国农业展览饱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流动展出了《华容县四级农科网在成长》的专版。1974年11月至1980年12月,全国各地来华容参观指导者达4万多人。鉴于华容人民对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的突出贡献,1978年3月,我代表中共华容县委、县革委和全县人民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华容县被评为“积极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先进县”并获全国“科学技术工作重大贡献先进集体”奖。会议还印发了华容办四级农科网的典型材料。当我接过红彤彤的奖状时,心情十分激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60万华容人民最大的褒奖!
四级农科网这一组织形成,是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历史条件下,华容人民顶住极“左”思潮的破除和干扰而创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废除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这一组织形式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四级农科网的创建与运行,给科学种田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华容农科网经验的传播和一批又一批的新的农科网的建设。提高全国农民的素质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历史影响是深远的。
作者:汪德辉
编辑:卜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