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召开的县八次党代会,确定了经济民营化、农业产业化的“两化”战略目标。1999年6月,县委在操军“小城镇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提出了农村城镇化,1999年底的县委经济工作会上正式确定了经济民营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三化”战略。
一、以经济民营化为重点的“三化”战略,提出和实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其一,国有工商企业普遍面临生存危机。由于银行“断奶”,企业基本上不能运作。各个企业债务包袱沉重,没有资金,生产启动不了,工人工资发不出来。必须要进行破产改制,破产丢掉债务包袱,改制盘活存量资产。要进行改制来盘活存量,无论是租赁、转让、重组哪一种形式,首要的问题是解决资金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银信部门早就“此路不通”,客观上只能引入民营资本,走民营化路子。其二,农业效益低下,加之农民负担过重,农产品价格低,而且又卖不出去,农民生活艰难。如果要搞活农产品流通,象有的搞些就地加工,还搞些开发项目,都需要引入资金,迫切需要吸纳民营资本,搞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其三,华容从1996年溃垸到1999年大水,四年三大灾。特别是1996年灾后,10多万灾民安置、重建,县乡财政十分困难,成了保工资财政。要恢复发展经济,经济民营化才是唯一的出路。其四,1999年,中央和省委号召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为此县委对照精神并加以落实,提出了农村城镇化。
二、着力推行经济民营化。在我的思想中,“三化”战略以尽快实行经济民营化为全县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而要实行民营化,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要过关。为此,县委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事情:
1.抓了思想的大解放。当时,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问题,在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疑惑,对“公退民进”,对私有化,对实行民营化,许多人不理解有顾虑。为了解决思想问题,县委在1998年4月30日,召开了一个规模宏大的“进一步解放思想,加速经济民营化动员大会”。县中心会场设在影剧院,电视台、广播电台全县现场直播。全县有10万人以上收看。中心会场参加会议的有:副县级以上离退休老干部、全体县级干部、县直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独立二级机构一把手、在县投资的外商、民营业主代表共1200多人,县直副科级以上单位组织收看电视实况转播;同时,乡镇设分会场,办点县级干部和乡镇书记组织所有机关人员、建整工作队员、村场党支部书记和七站八所工作人员收看电视实况转播;县城个体工商户由工商局分片组织集中收看电视实况转播。我代表县委作了动员讲话,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意见: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重点是什么?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落脚点是什么?三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保障措施是什么?着重强调了五点:一是着重解决所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不争论姓“公”姓“私”;二是着重解决多种分配形式并存问题,不争论按“资”按“劳”;三是着重解决盘活存量问题,不争论“流动流失”;四是着重解决大胆快富问题,不争论“贫富差距”;五是着重解决发展才是硬道理问题,不争论改革的得与失。这次大会后,县委又组织进行“三个不够”大讨论,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思想解放不够,真抓实干不够、服从服务意识不够”三个方面对照检查。通过这些举措,思想问题在较短时间里得到了较好解决。
2.抓了政策的制订。当时,县体改委会同10多个相关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历时两个多月,九易其稿。仅书记会、常委会讨论就有6次。最后,召开中共华容县委八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集体审议通过,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规定》(即“60条”)。“60条”首次提出民营经济要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将民营经济工作纳入乡镇和县直部门工作责任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对民营经济发展不限制发展比例、不限制发展速度、不限制经营方式、不限制经营规模。能发展多快就多快,能发展多大就多大,不求所有,只求所在。除国家法律、法规明文规定不准经营或实行经营许可证制度的以外,其他一律放开,坚决制止借“行业归口管理”之名,搞垄断经营。对民营经济发展实行重奖,奖励依据主要是纳税额和增长速度。“60条”具体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牢固树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全方位多形式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三是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共60条。这个“60条”对于我县经济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吸引了南县、石首、公安等周边县(市)不少大小老板进入华容。
3.抓了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在硬环境方面,建立民营经济中心区,以马鞍山新区、李家湖村至石伏村段、港西路至麻里泗段的工业区和南华渡民营经济试验区。在软环境方面,制订了许多优惠措施,其中用地政策非常明确,对在指定区域和试验区内,民营企业从事项目开发必要的建设用地,凡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由县政府划给一定的建设用地,免交土地使用费20年;其他从事生产性经营的,其所占土地的出让金按所处地域的基准地价优惠20%,免交土地使用费5—10年。从事第三产业的(不含房地产开发),免交土地使用费5年。在简化程序和手续方面,对在指定区域和试验区的民营企业,实行一站式审批登记、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当时,花气力最大的事情是制止乱收费、乱罚款问题。为此,县委县政府多次研究,很是批评过一些单位和一些人,甚至还处分了一些人和一些单位,才逐渐把风气扭转过来。
三、在城镇化建设上有些作为。当时,城镇化建设的重点确定在城关、注滋口、操军、塔市驿 “四点两线”。城关:扩大县城区域,把护城的马鞍村划入县城,成立马鞍山新区。以县四大家搬迁为契机,实施城区发展规划:即20平方公里城区,20万人口,再造一座华容城;注滋口镇以平整城镇区域内间堤为契机,扩大集镇区域一倍以上,吸纳个体工商户2倍以上;操军镇以镇政府搬迁至南华渡为契机,建立南华渡民营经济试验区。遗憾的是只有塔市驿建立深水码头的项目没有实现,城镇建设没有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在农业产业化上花了气力。我当时受插旗芥菜和潘家大辣椒的启发,始终有一个想法,能不能搞一乡一品,一地一特色?通过努力引进几个有一定实力的老板,搞个体农庄,带动一个区域的农产品和农业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形成市场,这样一来,农业产业化就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路,在“60条”中,对从事山水田土等领域的农业综合开发的民营业主规定了特殊的优惠措施。我自己还特别对一个湖北老板,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了引导。这个湖北老板在看到“60条”后,到我县来开发农业项目,开始是承包了赤眼湖,后来我鼓励他到东山开发荒山,搞了个东山农庄,当时发展状况是不错的。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我在华容做的工作只是起了头,后来的同志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五、几点体会。1.在一个县主政,要诚心诚意办几件事,真抓实干,不做秀。不在于时间长短,只要下定了决心,哪怕一年也能够干出几件事。我在华容工作期间,经历的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四年三大灾,倒了几个垸子,使我很压头。但是我们县委、县政府没有向困难低头,看水流舟,而是咬紧牙、挺直腰,带领全县人民一手抓兴修水利,一手抓“三化”战略发展经济。在这四年时间里,水利建设成效明显,特别是洞庭湖和藕池河大堤建设面貌一新;新机关大院建成搬迁,城区扩大、护城港绿化美化;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乡初显繁荣景象。2.主政一个地方,关注民生是第一要务。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再困难也要办好。1997年的城关,许多地方下雨就积水,雨大一点,老百姓的屋里就进水,出不得门,县委、县政府挤出有限的财力,改造下水工程,市民普遍叫好。当时,大部分小街小巷还是土路,下雨走不得人,天晴尘土飞扬,硬化小街小巷刻不容缓,县财政实在拿不出钱来搞建设,县委就把任务分解到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部门单位出钱出力,限期按质按量完成,很快小街小巷焕然一新。还有港东路改造,水乡街游园路建设,也都是在困难中迎难而上,努力完成的民生工程。
作者:郭健康
编辑:卜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