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缓解瓶颈制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黄欣涛 编辑:卜布 2011-07-25 08:26:56
—分享—

  水利、交通、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对于处在水乡泽国之中的华容而言,制约强度更为明显。改革开放30年来,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三大制约因素得到了大幅度缓解。

  一、瓶颈的缓解

  华容县既滨洞庭,又临长江,是外来洪水聚散之地。全县15个堤垸中,只有3个确保垸、3个一般垸,其余9个均属蓄洪垸。加上堤垸本身多属江湖冲积或淤积而成,水利设施建设既任务重又难度大,导致渍涝乃至溃垸灾害频发。民国元年至38年,有19年发生溃垸灾害,平均每两年有一年溃垸。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勒紧裤腰带,全面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水患得到了大幅度缓解。60年内,虽然在1954、1986、1996年和1998年发生过4次溃垸灾害,但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将灾害强度和损失程度控制到了最低限度。

  奋力抗灾。“四年三大水”,是华容人民难以忘却的历史记忆,指的是1996~1999年的4年中,除1997年外的其余3年,均发生了接近或超过1954年高洪水位的特大水灾。尤其令人永远难忘的是,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华容人民,在接连不断的灾害面前,不怕疲劳,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愈战愈勇的抗洪精神。1996年7月,全县普降特大暴雨837.3毫米,加上湘、资、沅、澧四水上游水电站超常泄洪,且洞庭湖“南水”与长江“北水”相互顶托,使我县在事隔42年后,首次措手不及地面临1954年高洪水位的威胁,且出现了团洲、团山垸、三合垸溃决和新洲垸、隆西垸漫溃的重大灾害。为了死守二线防洪大堤,使护城大垸、新生大垸和禹盘大垸的60多万亩耕地和30万人民免遭灭顶之灾,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人民全力以赴抗灾,成功处置险情460处,取得了会战南间堤、激战东灌渠、决战油榨岭、死守新生间堤、捍卫藕池河堤、坚守长江大堤和确保华容河堤八大战役的胜利。虽然这次灾害造成了64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但与1954年比较,溃垸范围要小得多,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要轻得多,灾后恢复重建也快得多。1998年6月,百年不遇的长江全流域性高洪对华容人民构成了极其严峻的考验。不仅境内长江、洞庭湖、藕池河、华容河的水位全面超过1954年,其中部分堤段超幅达到1.46米,而且持续时间达到43天,成为华容有史以来洪水肆虐时间最长的一年。此期内,七级以上的狂风多次掀起3米多高的巨浪,使30多公里长的洞庭湖堤多处出现裂缝和滑坡。沿湖团洲、新洲、幸福、注滋口4个乡镇的2万多名干部群众毅然跳进湖水中,手挽手筑成人墙,用血肉之躯抗拒了狂风巨浪的冲击。此期内,长江水位高出洪山头镇守护的10公里长江干堤0.5~1.6米,漫溃已成难于逆转之势。但在东山、万庾、三封、胜峰4乡镇的支援下,6000多军民誓与大堤共存亡,先后5次抢修和加固子堤,终于防止了漫溃的发生。该子堤被时任水利部长钮茂生称之为“中华第一子堤”。此期内,与华容唇齿相依的湖北省石首市频频告急,已经“腹背受敌”、“疲于奔命”的华容人民分兵7000多人支援石首,肩负起3300米最险堤段的防守任务。不仅使该堤段转危为安,而且在抢筑子堤和开沟导浸上为石首作出了示范,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赞扬。1999年7月,接近1954年高位的洪魔再次肆虐华容。被灾害磨炼得更加坚强和理智的全县人民,直面命运安排,沉着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成功处置了数十处重大险情,以未溃一垸一堤的成果渡过了高危汛期。

  科学治水。建国以来,华容人民不仅遭受了巨大的水灾损失,而且在防汛抗灾和兴修水利中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每年夏季防汛抗灾结束后,紧接着的是秋修、冬修连春修,可谓一年四季忙治水。但是,在战天斗地精神可佳的同时,也存在着科学精神不足的问题。如多年存在的堤脚取土、流沙筑堤等问题,致使堤身修得高大,隐患却留下了不少。特别是1958年围挽钱粮湖大垸后,又于1970年围挽了新洲垸、1977年围挽了团洲垸,致使洞庭水域缩减了290平方公里,降低了高洪调蓄能力上 亿立方米。此外,在湖堤外洲和河堤外滩,先后修建了100多个巴围小垸,造田 亩。既降低了河湖的泄洪和调蓄能力,又加大了防洪大堤的防守难度。

  1996年和1998年的高洪大灾使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吸取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决定实行科学治水,全力争取根治水患。在防洪大堤建设上,不仅追求堤身高度、宽度和坡度达标,而且采取填塘固基、修压浸平台、建减压井、筑防渗墙、大堤灌浆、整建涵闸、抛石固基、预制件护坡等综合措施,大幅度消除了各种抗洪隐患。在洪道整治上,不仅实施了藕池河、华容河外滩的59个巴围垸实行了平垸行洪,还湖还河集雨面积69平方公里,退田5.8万亩,新增江河湖调蓄量2.3亿立方米。

  1996~2007年,全县在科学治水中投入总工日4529万个,移动土石方5435万立方米,耗资12.2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8.87亿元。国家投资中,用于洞庭湖治理1.9亿元,长江干堤加固1.78亿元,以工代赈6252万元,藕池河洪道整治4977万元,长江护岸6109万元,平垸行洪2.28亿元。1998年以后的近10年内,我县已防止了溃垸灾害的发生。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长江和洞庭湖的综合治理力度,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效益充分显现,全县人民善始善终完成科学治水的各项任务,我县可望摘掉水患大县的“帽子”,使重大洪涝灾害成为不再重演的历史!

  二、交通通讯瓶颈缓解

  1978年以前,拥有1612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和61.24万人口的华容县,仅修建了简易砂石公路700公里,仅安装了手摇电话机967部。因受地理条件山垸交错、河港纵横的局限,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仍处于出行缺路、过河缺桥、信息传递缺管道的半封闭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把交通通讯建设作为开放的基础和发展的“先行官”,大幅度缓解了这一重大瓶颈制约,出现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充分涌流的新局面。

  交通建设。1978~1990年,公路建设以沟通县至乡镇的客、货运输为主要目标,修筑砂石路、简易公路839公里,铺装沥青油路68.4公里,使全县公路总长增至1707.9公里,公路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5条。从那时起,1990~2004年,以公路升级改造为重点,实现了163.43公里国养公路无砂石路、县城至乡镇干线全部硬化的目标。同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完成了华容二桥、飞机闸桥、治河渡桥、万庾桥、南华渡大桥、注滋口大桥和中心汽车等大项目建设,开通了远至深圳、厦门、武汉、上海、西安等地的直达客运班车。2005~2007年,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方针,重点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全县90%的行政村有了直通班车,并有726公里乡村公路实现了硬化。1978~2007年,全县累计交通投资 亿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 亿元,县、乡财政投资 亿元,农民投资投劳 亿元。至2007年,全县公路总长达到2360.76公里,比1978年增加了237%,公路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4公里;拥有载客、载货汽车4280辆,比1978年增加了442%;全社会货物周转量达到50699万吨公里,比1978年的57.7万吨公里增长873倍;全年旅客周转量73368万人公里,比1978年的178.2万人公里增长411倍。如此规模的人流、物流扩张,既满足了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生产要素的配置,又达到了全县工农业产品价值的充分实现。

  通讯建设。我县通讯设施建设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全县人民的支持下,由邮电部门组织实施的。其突出特点是紧跟了信息技术进步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前进步伐。①有线电话的改造升级。1984~1990年,以有线电话进村入户为目标,架设农村电话杆路1261公里,明线线路总长达到2564公里,各乡镇均配置了交换机,实现了电信网络四通八达,长话、市话、农话接转配套。1991~1995年,实施程控电话建设工程,电话线路改单线传输为多路载波传输,话机改磁石式、半自动式为全自动拨号,撤销人工操作交换机,实现了长话、市话、农话联网直拨。至2007年,全县有线程控电话用户发展到11.85万户,普及率为17部/百人。②无线电话的更新普及。1993~1999年,县邮电局建起县城、大乘寺、钱粮湖移动电话直放站,开办移动通信业务,先后推广使用“大哥大”、蜂窝裸机和数字机三种型号手机,讯号覆盖面达到75%,用户达到7410户。1999年7月,移动通信业务从邮电局剥离分营出来,成立湖南移动通信公司华容营业处。2002年3月,华容移动公司被香港移动收购,成为外资股份制上市企业的下属机构,至2005年底,移动公司共建900米基站61个、1800米基站2个、直放站9个、载频527个、通信信道4216个、边界漫游交换小区75个,使网络讯号覆盖率达到99%,并有效解决了省际边界漫游障碍难题。此外,2000年成立湖南联合通信有限公司华容业务部,累计建成了900米基站28个、1800米基站1个、直放站3个,参与了华容移动通信业务竞争。至2007年,全县开通移动电话用户17.51万户,普及率为25部/百人。③互联网的联通入户。1997-2002年,随着电脑的逐渐普及和互联网中国主干网建设基本到位,全县共有3000户电脑用户实现了电话线拨号上网。2002~2007年,县电信局先后建成宽带城域网,把交换点铺到全县各乡镇和经济较发达的村场。共在城关建立了6个ADSL交换点、2个FTTP交换点;在农村建立了33个宽带交换点,拥有交换端口12000个,使全县95%的村场都可以通过电信宽带登陆互联网。2005年以后,中国联通也建成了可以覆盖县城和重点乡镇的宽带接入网。至2007年底,上网电脑用户达到8592户,可以方便快捷地享受电子邮件和其他多项信息化服务,其中博客、网聊正成为党政领导人与网民沟通的便捷渠道。

  加上电视设施的改造升级和彩色电视的入户普及,信函投递、电报收发、报刊发行等传统通讯业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其中函件业务萎缩最明显。1992~2000年,县邮电局开通无线寻呼业务,并先后在三郎堰、注滋口、鲇鱼须、新河口、大乘寺等地建起BP机差转台,使无线寻呼覆盖面高达97%,全县用户达到12162户。但随着无线电话的普及及其资费的大幅度下降,该项通信逐步萎缩,2004年全面关停了无线寻呼业务。

  三、能源瓶颈的缓解

  华容县是能源匮乏县,地下没有煤、油、气可开采,地上没有高山大川可发电。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能源短缺是最大制约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狠抓电力建设和生物能源建设,大幅度缓解了这一瓶颈制约。

  电力设施建设。从1964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按照《湖南省洞庭湖区电力排灌工程总体规划》,在省政府的资金、器材、技术等支持下,组织实施了为期3年的“电排歼灭战”。该工程引入湘中电网供电,主要解决农村抗旱排涝用电,同时为全面发展县域电力事业,解决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问题创造了条件。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力建设贪多求快,因陋就简,输、配电能力低下,线路损耗巨大,致使被调动起来的用电需求与供给能力之间产生了巨大反差。1978年,全县电力年负荷量仅为8.3万千瓦时。不仅有一半左右的单位和居民户未能引电入户,已连接电源的也经常遭遇限电、停电之苦,致使供电部门一度被人们称之谓“电老虎”。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部门在全县人民的配合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不断增加投入,实施电网建设和改造升级,使电压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得到了根本改善。1978~1990年,争取国家投资1743万元,组织实施电力建设“第二个歼灭战”,着重解决线路改造升压和普及边远网络的问题,使供电网络覆盖到全县92%的居民家庭。1990~1994年,争取国家投资1.04亿元,新建北景港、万庾、塔市驿和护城4个变电站,大幅度提高了供电能力,在抗拒1996、1998、1999年特大洪涝灾害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999~2005年,争取投资9300万元,用于新建改造输电线路和实施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配电设施陈旧老化和供电故障频发的局面。此后,虽然也有时出现停电、限电情况,但频率和严重程度已大幅度缓解,且主要原因不是本县电力设施所致,而是上级电力调度遇到困难。2006年,全县用电负荷量达到1200万千瓦时,是1978年8.3万千瓦时间的1446倍,全年用电量达到32821万千瓦时,是1978年4487万千瓦时的731倍。其中,工业用电12571万千瓦时,农业用电5607万千瓦时,商业用电6778万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7864万千瓦时,促进了全县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物能源建设。1990年以前,农村生活能源主要靠燃烧作物秸杆和野生柴草,是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重要表现。个别先富者开始使用煤炭和液化气,不但价格高,且购运极不方便。从1991年开始,生物能源建设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规划,采用民建公助的投资办法建设沼气池。17年内,财政拨付奖、补资金 万元,争取国债资金投入 万元,组织农户投资 万元,在全县农村建起户用沼气池3.15万个,入户率达20%。沼气池除生产沼气用于烧饭和照明外,沼液、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料,用于培育各种无公害农作物。同时,由于集中处理人、畜粪便和杂草,使农村家居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据测算,每个沼气每年可为农户增收节支1000多元,全县合计3150万元,相当于节约用煤 吨,或节约用电 千瓦时。为了进一步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并大幅度改善城镇生活环境,县委、县政府于2007年决定实施县城沼气建设工程,当年建起了大中型沼气池16处,总池容量达1310立方米。

作者:黄欣涛

编辑:卜布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华容县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