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以来,华容县委在积极推行稳定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扶持和引导专业户、重点户的发展。在政治上为他们顺利发展不断“解疑”、“正名”;工作上为他们施展才华随时提供优质服务;在思想上象依靠土改根子,合作化带头人一样依靠他们。因此,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而应运而生的专业户、重点户和新的经济联合体不断产生。1981年底全县专业户、重点户和新的经济联合体农户达7151户,占农户的5.8%(以下专业户、重点户简称“两户”,新的经济联合体农户归并在“两户”中)。1984年底全县两户已发展到32915户,占总农户的26.43%。其中专业户12239户,占总农户的9.83%。比1983年增加了6383户,增长近1.1倍。从“两户”生产类型来看,承包专业户、重点户占“两户”总数的78.3%;自营专业户、重点户占“两户”总数的21.7%。从“两户”经营项目来看,从事粮食生产的占34.3%,从事棉花生产的占11.8%,从事养蚕生产的占2.1%,从事种茶生产的占0.9%,从事养猪生产的占33.9%,从事养鸭生产的占6.4%,从事养鸡生产的占1.4%,从事运输、工副业和商业生产的占4.3%。从经营规模及其形式来看,一种是单独承包某个较大的集体项目。比如,景港公社立新第9生产队社员赵金兰,1982年自告奋勇地将一家6口搬到牛氏湖边,承包了低产湖田30亩。全年收入粮食4.5万多斤,贡献粮食3万多斤。二种是自营一、两个大宗的家庭副业项目。比如,终南公社老港第6生产队社员胡德炎,全家9口人,承包耕地17.8亩。1982年全家在种好责任田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养殖业。养鸭320只,产蛋8500斤;养肉猪4头,母猪1头,产仔猪33头;养鸡30只;养鸽10对,产乳鸽53对。全年养殖业收入达8826.9元,占全家全年总收入的69.9%。三种是联合承包或联户经营比较大型的生产项目。比如,景港公社联盟第5生产队社员熊毛军,1982年春他串连了两个大队、5个生产队7户社员,联合办起了草纸加工厂。采取自愿联合,集股经营,7户7股,每股集资250元,共集资1750元。参加劳力11人。这年共生产草纸2500担,收入3875元。每股分红 553.5元。“两户”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向前发展。1984年与1980年比,全县粮食总产增13.63万吨,增长45.32%;皮棉总产增加9194吨,增长1倍多;生猪饲养量增加9.93万头,增长26.99%;水产品增加3668吨,增长86.75%;农业总产值增加24470万元(以1981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增长90.52%;社员人平所得收入增加219元,增长1.36倍。同时,“两户”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有效地利用和开发了潜在的劳力资源、自然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加了社会的商品量,提高了经济效益。据南山、东山、集成3个公社的9个粮食专业户的统计,他们1982年承包水田239.29亩,其中50%是湖田。收获粮食284713斤,亩产1190斤,略高于当地社员的单产。1982年共向国家交售粮食207913斤,商品率达73.03%,比全县平均高30%。据统计,1982年全县“两户”户平纯收入1500元,比全县平均高459元,高30.6%。
1980—1984年间,县委大力引导、扶持“两户”,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主要体会是:
一、把“两户”当作合作化带头人来看待。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初期,全县农村就陆续出现一批经营规模不等的“两户”。县委认为,积极引导扶持“两户”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是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一项重大政策。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两户”是关系到能否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问题。于是,他们对此高度关注。1980年就及时总结了万庾公社的经验,并在全县进行了全面推广,从而出现了一大批以“离土不离乡,就地做文章”为特点的“两户”。因而,在总结宣传推广过程中,对各地在钱物上帮助讲得多,从思想上澄清是非讲得少;对经营成果讲得多,对其方向宣传得少。从而,致使部分干部群众,在看待先富裕起来的那部分农民认识不尽统一。有的人给他们加了些莫须有的罪名,说他们是“投机户”、“发横财户”;“两户”本身也存在种种疑虑,主要表现在:种田致富可以,离田致富行不行?靠自己劳动致富可以,请帮工致富行不行?集体承包致富可以搞自营致富行不行?发小财可以,发大财行不行?所以,涌现出来的“两户”许多户不敢到处发展,不敢大发展,不敢请帮工发展,实践证明,这是发展“两户”的最大障碍。他们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坚定地把提高干部群众首先自己对“两户”的认识,作为积极引导和扶持“两户”的前提和关键来抓,作为发展全县农村经济一项主要工作来抓。认识统一后,从1981年起,县委先后组织了7次专题调查,开了14次不同类型的“两户”代表座谈会,要求县直有关部门和每个乡村干部都要确定几个“两户”作为联系户,为“两户”排思想之忧,帮技术之知,补物质之缺,解买卖之难,保合法之利。同时,在全县范围内用开展“四看”的方法针对性的启发干部群众思想。即:从“两户”兴起的背景看他们与农村经济改革的内在联系;从“两户”的经济效益,看他们在实现农业“两个转化”中的重大作用;从“两户”率先致富的普遍经验和本质特征,看他们与党的目标和农村经济政策的一致性;从能否正确对待“两户”的经验教训,看他们对农民的直接影响。在“四看”活动中,全县先后总结印发了58个“两户”劳动致富的典型材料。另外,县委、政府还坚持每年秋后,组织力量,对全县“两户”,特别是全县粮棉“两户”进行全面调查,写出调查报告,藉以进一步启发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1983年全县种粮“两户”共计6119户,占全县总农户的5%,承包水田102080亩,只占全县总水田面积的17%,而粮食总产19548万斤,却占全县粮食总产的24%。单产比全县高34.6%,商品率达64%,比全县高14.2%。通过调查,使大家对“两户”的认识不断得到了提高,认为“两户”特别是专业户,确实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一般农户兴家创业的好榜样,它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土改时的土改根子,合作化时期的带头人。
与此同时,县政府先后为300多名过去勤劳致富被整的干部群众公开在政治上平反纠错,恢复名誉。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专门发了8个支持和依靠专业户的红头文件,向全县明确提出了5条要求:要象当年对待土改根子、合作化带头人那样对待专业户;要在专业户中培训技术骨干,评选先进模范,发展党、团员,选拔基层干部;要经常召开专业户的座谈会,听取意见;要表彰他们事迹,把他们的经验总结推广;凡是过去制订阻碍专业户发展的规定和办法,都必须重新审议或废除。1982~1984年,全县有20名专业户的户主被选为县人大代表,207名被选为公社(乡)人大代表,279名担任了村组干部,194名被评为省、县劳模。在物质、资金方面,1984年就发放了贷款470万元,提供木材360立方米,楠竹18000根,煤888000斤,这样对专业户鼓励很大。如粮食专业户孟凡觉,1983年只承包了22亩耕地。1984年他自告奋勇地承包了62亩耕地,种水稻52亩,水田改鱼池10亩。全年产粮63000多斤,提供商品粮52000斤,收入20000多元。他说“党和政府把我当作土改根子,合作化带头人一样来对待,我也要真正起到土改根子、合作化带头人那样的作用带头大搞商品生产。”幸福公社桑场杨荣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操旧业,办起了家庭酒曲厂。他制作的酒曲具有出酒率高,酒纯味香,度数高的特点。畅销河南、湖北、江西、湖南等省。4年纯收入近45000多元,但由于还有“余悸”,一直是小打小闹。1983年他被评为县劳动模范,受到鼓励,他逢人便说:“过去我怕富,现在我是富了再想富。”1984年他计划在1983年年产50吨酒曲的基础上增加到80吨,争取收入过30000元。到年底他硬是超额完成了自己所订计划。
二、把扶持“两户”的重点放在提供优质服务上。
“两户”,特别是专业户是以商品生产者的面目出现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专”,因此,对社会的依赖性很大,离不开各级部门的扶持。但是,扶持的重点是什么?开始全县各级都不太明确,觉得只要帮助“两户”解决缺钱缺物的问题就行了。“两户”缺什么,就尽量给什么。因而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吃小灶”的现象。这虽使一批“两户”暂时扶上来了,但群众一针见血地指出,用钱物扶起来的专业户,办法学不到,经验推不开。比如,幸福公社幸福第2生产队社员陈再兰。社队领导一起“扶她上马”办鸡场,支持了不少财力物力,但是由于本人技术没有过关,防疫和饲料供应等社会服务工作没有跟上去,辛辛苦苦搞了大半年,买进1258个种蛋,只孵出153只小鸡,购进1600只“土杂鸡”,仅养活了483只,幸存的鸡喂了8个月,只吃食不生蛋,结果失败了。事实证明,扶持“两户”如果只注意给钱给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供市场信息、经营决策、先进技术、产品销售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前者与后者,前者是必要的,但后者是重点、是关键。
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县委把扶持重点放在优质服务上。针对“两户”求技术、望信息、要饲料、急销路等问题,着重抓了4个服务体系的建立。一是建立科学技术服务体系。县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设5个农技站,乡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村建立了农技服务组或农技服务员。县、乡每年分别对种、养业及各类服务业专业户,进行短期对口培训。几年来县一级培训了13000多人次。同时,县农业局主办的面向全县的《农业科技》小报,从内容上重点针对“两户”的技术要求组稿,不断增加多种经营和工副业方面的知识,尽量满足“两户”发展生产的需要。并且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承包和畜禽疫病防治承包。1984年全县有18个乡镇的115名农技员和农民技术员与1889户粮作专业户和1631户经作专业户签订了技术承包合同;有154名乡村兽医与1962户养猪专业户签订了生猪防疫“五包”合同。二是建立信息体系。县政府发了建立信息体系的专门文件,全县成立了信息室,选拔了一支懂业务、有经验、善经营的信息队伍共280多人;县信息室还办了《经济信息》专刊,及时传达各方面的经济信息,建立了4种信息档案,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了有奖信息活动,使信息服务工作大大加强。三是建立饲料服务体系。根据全县养殖专业户与日俱增,对配合饲料的需要越来越大的情况,为了解决供求矛盾,县成立了饲料公司,县、乡、村、农户多层次地办起了饲料加工厂,全县已组装饲料加工机械74台,年产能力可达30000多吨,基本满足了养殖“两户”的需求。四是建立购销服务体系。1983年下半年以来,县政府即提出了打破农副产品收购“一统天下”,实行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主渠、支渠、分渠一起流的要求,建立了新型的购销服务体系。全县各种农副产品收购点,扩大到243处,还增设了临时收购点50处。集体商业发展到185家,组建了34个农贸市场21个农民服务部,并新建了53栋容量为万斤的仓库。缓和了农副产品贮存不了,运不出的矛盾。
通过加强社会服务,在全县范围内初步解决了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接收经营指导,合理调整了农业经济结构。1984年春,在前几年已调整了80000亩的基础上,全县又调整面积42036亩。二是普及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家庭经营水平。1983年全县12239户专业户中,有10811户成为了各种类型的科技示范户,占88.33%。三是拓宽理顺了流通渠道,缓和了买难卖难的矛盾。仅1984年就签订了各种购销合同共计8216份。这样,从根本上消除了专业户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发挥一技之长,提供了坚强的保证。操军乡朝阳村第5组孵鸭专业户侯卫民,孵鸭养鸭是他的“拿手戏”。但他担心鸭子无销路,不敢大搞。1982年,县肉食公司与他签订了苗鸭包销合同。于是他办起了家庭孵化场,至1984年,共孵出雏鸭17万多只,基本上都是肉食公司包销的。
三、把“两户”的先进生产力代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县委从实践中认识到,“两户”特别是专业户,一般具有经验足、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和生产潜力大等特点。全县12239户专业户中,大体上是以下4种人:一是担任村组干部或曾当过基层干部的农户,占35%;二是回乡知识青年和退伍军人,占28%;三是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占29%;四是在过去受压的能人,占8%,这些人具有农村先进生产力代表的素质。他们的一举一动,在广大农户中无不产生巨大的影响。砖桥乡东旭村回乡知识青年张其义,1983年初率先开始养良种鸡,年收入达8000多元,并先后有1200多人次上门取经。到1984年春,全县养鸡专业户已发展到1324户,共养良种鸡20多万只,出现了“一花引来百花开”的可喜局面。事实证明:专业户的作用远不止他本身所创造的那部分直接价值,而是无法计算的无形价值。证明了积极支持和坚定依靠专业户的重大意义。
(一)鼓励“两户”大搞开发性生产。县委为了解决过来“失误在山,失误在水”的问题,引导各地把未开发或开发得不够好的山、水资源,采取投标承包的办法,分别承包给专业户,为英雄提供用武之地。全县共有22.7万亩山丘、1.7万亩湖区宜林地和29823亩塘坝、水库水面,2141亩港场水面,10800亩哑河水面,都分别承包给专业户。比如,隆西乡隆庆哑河,全长30华里,共2500亩水面。常年出水鲜鱼仅8000多斤。1982年冬承包给养鱼专业户潘家新,1983年出水鲜鱼7万多斤,产量提高8.75倍。
(二)依靠“两户”帮助千家万户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在不影响专业户本身生产经营的前提下,本着“自愿承包,服务有偿”的原则,鼓励专业户,大力开展自愿互利的技术承包。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32%的专业户开展了技术承包。隆西乡桑田村植棉专业户严怀德,从1982年起就开始搞技术承包,1983年共与2个村、10个村民小组、277户签订了1500亩植棉技术承包合同。桑田村第6村民小组张富良有6亩棉田,原先亩产皮棉一直在60斤左右徘徊,1983年通过严怀德的承包指导,亩产皮棉达到了190斤。
(三)支持“两户”大力发展产前产后的服务行业。根据“两户”本身的特点,引导他们大力发展服务行业。到1983年8月止,全县已涌现3919户服务性“两户”。比如,新洲乡兴南村昌阳春,他有一手植树的好本事,乡、村支持他育水杉苗,县林业局向他提供了7.8斤水杉种子,育出了水杉苗12.5万株,不仅他家增加了收入1.42万元,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全乡田旁植树需要。同时,还触动了国营林场,他们说:“我们再不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在与专业户竞争中就会失败。”
(四)引导专业户、重点户走向新的经济联合。县委认为,实行新的经济联合是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生产的必然趋势。县政府顺应发展趋势,审时度势,引导他们走上各种形式不拘、规格不等、程度不同的新经济联合体513个,还涌现了22个重点村。比如,万庾乡黄山村专业户朱四奉,在乡、村领导的引导、扶持下,他组织本村62户农民办起了建材建筑“一条龙”的联合体,他们集资5000元,花工5500个,不到一个月,建起了长51米,宽2.7米的一字窑,购回了全套机械,调回了31吨烟煤。随之,开始了烧红砖、机瓦烧制。生产红砖160万块,机瓦15万片,水泥预制件7000件,收入15.05万元,除去成本外,纯收入8.8万元,劳力人平1343元。证明联合体既使专业户的生产力向前跨进一大步,又为广大农户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作者:王白坤
编辑:卜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