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华容经济是结构单一的传统农业经济,全部经济活动围绕完成国家下达的农副产品生产任务和满足全县人民基本生活需要而运行。虽然办了一批国营或集体工业企业,但大都规模小,档次低,主要生产本县所需的简易农业生产工具和低档生活用品,很少有产品销往县外。到1979年底,全县工业固定资产仅4000万元,年产值仅4936万元。虽然办了一批国营供销等商业企业,但主要职责是完成国家的征购、统购、派购农副产品任务,组织供应农业生产资料,经销本县人民需要的基本生活物资。到1979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7071万元。每到农忙季节,各级党政组织还要求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学校停课,全力以赴支援农业春插、双抢和“三秋”(秋收、秋种和秋修水利)。1978年~1991年的改革开放初期,县委、县政府适应性的调整了某些农业内部、工业内部的产品结构,但对全县资源如何深度开发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如何优化配置的问题,尚未来得及深入调查研究,未能确立符合华容县情的发展战略。
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又相继实施了财政分税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等举措,使县域经济具有独立的利益主体性和发展的激励、约束力。县委、县政府以人民致富、财政增收为目标,从本县的实际出发确立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思路,逐步加大了三次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工业内部、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力度,全县经济出现了全面、协调、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产业结构,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主体是各类经营者,但政府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是不可或缺的。199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集中主要精力抓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性进展。
(一)主攻工业。从中共华容县第八次代表大会确立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三化”战略,到第十次代表大会作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传统农业县向新型工业县转变的决议》,县委、县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先进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到工业领域,尝试开发利用全县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初级农产品资源。主要措施是:①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主要内容,建立县级领导分工帮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责任制;②作出关于外来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办工业的若干规定,下发《关于建立工业发展激励机制的通知》,在土地供应、税费征收、部门服务、权益保护、业绩奖励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向工业项目倾斜的政策性规定;③规划建设工业园区,为工业企业的创办与营运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和优质的硬环境。到2007年底,全县工业企业数达到618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16家,资产总值达到9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72亿元。2007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18569万元,比1991年的11411万元增长27倍;完成工业税收8713万元,比1991年的1711万元增长409%,加上建筑业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增加值达到35.69亿元,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10%。
(二)推进城镇化。华容没有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和文化旅游优势,发展服务业的主要途径是扩大内需,提高消费水平。由于城镇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因而转移农村人口、推进城镇化既是调优农业之必需,也是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性举措。从1992年允许农村户口改办城镇户口,到1996年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再到1999年实施以建好县城和发展乡镇小城镇为主要内容的城镇化战略,县委、县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实现了城市化率的提高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1978年,全县总人口61.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36万人,城市化率仅为7.1%。到2007年,全县总人口72.55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7.25万人,城市化率为38%,比1978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由于进城农民大多数从事商业或其他服务业的生产经营,又享受城镇居民所享受的较高档次物质和文化消费,因而从供给需求两个方面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1978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3143万元,在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为13.6%。2007年,该项增加值为25.84亿元,所占比例为27.7%,增长了14.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30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排序实现了由一、三、二到二、一、三的突破性变化。
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
全县结构单一的传统农业经济,不仅表现为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很不发达,而且在农业经济内部表现为种植业一业独大,且种植业又坚持“以粮为纲”。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带领全县农民致富为目标,着重抓了两个比例关系的调整,既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调整和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比例调整。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调整。全县湖区耕地既宜种水稻,也宜植棉麻。但在“以粮为纲”的计划经济年代,农业生产不以农民富裕为目的,而以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粮食统购任务为目标,使过多的耕地资源和劳动力集中到了粮食生产上。1978年,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面积为133.84万亩,以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为22.24万亩,二者之比为6∶1,其中水稻与棉花之比为9∶1。
1980年,县委、县政府抓住国家逐步削减粮食统、派购任务的机遇,决定将团洲、新洲、幸福、隆西、插旗5个湖区公社连片建成10万亩商品棉生产基地,使全县植棉耕地扩大到了20万亩。1990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棉花工作会议,提出全省扩种棉花100万亩。县委、县政府再次抓住机遇,实现了在藕池河沿岸乡镇扩棉10万亩的目标,自此,全县棉花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30万亩左右,成为全省排第一的产棉大县,为进入21世纪后华容县成为纺织工业大县打下了资源基础。
扩大经济作物比重,既有经验可总结,也有教训应吸取:即要考虑高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也要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坚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1984~1987年,因外贸市场的开拓,省、市苎麻纺织业兴起,苎麻价格一度陡涨到每公斤16~18元。由于对这一“大好形势”的潜在风险估计不足,全县一度出现了“麻风病”。1987年,全县植麻22.8万亩,总产26380吨。虽然当时收入颇丰,但1988年每公斤价猛跌到2.4元,不少农民的利益可谓“得不偿失”。1990年以后,苎麻生产恢复到正常水平,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之间。
2000年,随着人们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化率的提高,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关于发展蔬菜生产的意见》,实现了蔬菜生产由自留地种植到承包地生产、由自给自足到面向市场、由零星种植到成片经营、由家庭副业到新兴产业的转变。2002年,全县蔬菜复种面积达到40万亩,成片种菜1000亩以上的板块34个,蔬菜总产84.4万吨。这项调整的决定和成效是应该肯定的,但在实施中过多采用了行政手段,甚至出现了党政领导亲自抓西瓜等产品生产经营情况,导致部分乡镇、县直单位和城乡居民中出现了一些非议。2004年以后,采取扶持蔬菜加工、流通企业发展的办法,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运作模式组织生产、加工和流通,全县蔬菜复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实现了蔬菜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到2006年,全县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一个既能基本稳定、又能应对市场变化的种植业内部结构。虽然因扩种棉花、蔬菜减少了种粮面积,但因采取新垦耕地、改造低产区、提高复种指数、推广良种提高单产等措施,全县粮食总产仍然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2007年,粮食总产达到52.19万吨,比1978年的30.99万吨增长了68%。
(一)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比例调整。华容县1612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岗地、丘陵、山地占有328.2平方公里,河流、湖泊、库塘、沟渠等水面占有255.69平方公里。其中,各类天然草场31.89万亩,大湖水面8.9万亩,低洼、低产、低效湖田10万亩。改革开放前,这些可用于发展水产、畜牧、林果业的山水资源处于闲置或低效利用状态。1978年,全县养殖业的产值只有6732万元,仅为农业总产值的21%,种植业与养殖业之比为3.8∶1。1984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发展“飞鸟型”农村经济的决定,即实行壮大“框干”(种植业)、增强“两翼”(养殖业、乡镇企业)、多门类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战略布局,将养殖业的发展提上了战略高度。1988年,又作出了两年消灭“四荒”(荒山、荒洲、渠道、公路),两年改造残林,四年完成全县绿化的决定。1990~2000年,先后十多次召开会议或下发文件,就发展畜牧业、渔业及特种养殖业的工作进行部署,既调动本县农民的创业积极性,又大力开展农业领域的招商引资;既抓退耕还林和退田还湖,又大力引进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掀起了综合开发山水资源的热潮。到2005年,全县吊养珍珠3.5万亩、3500万只;网箱养殖黄鳝、才鱼、大口鲶8万口,套养河蟹8万亩;退耕还草2000亩,养殖肉牛,肉羊12.9万头(只);在外洲、外滩和丘岗山地植树造林34万亩,新增果园6万亩,更新改造果园3万亩。昔日规模狭小、布局分散、技术落后的家庭副业,变成了可与种植业并驾齐驱的新兴产业。2007年,全县养殖业总产值达26.07亿元,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52.1%,比1978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
三、工业内部结构调整
1978~1998年,我县工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总产值达到42284万元,比改革开放前翻了近3番。但此期间由于原有基础差、实力弱,难免“头发、胡子一齐抓”,尚谈不上如何优化内部结构的问题。将调整工业结构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是从1999年开始的。
(一)培育三大支柱产业。1999年1月召开的县委八届四次全体会议,深入讨论和认识了县域工业“内向型”(满足本县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基本需要,不重视开拓县外市场)、“小而全”格局很难实现突破性发展的问题。全县工业虽然拥有机械、化工、酿酒、造纸、制革、建材、食品、纺织、印刷等十多个行业,但没有一个能够发挥支柱作用,规模最大的纺织业也不过5万纱锭。全县工业企业虽然有1000多家,但大多是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仅有县氮肥厂一家列入中型企业。对此,会议分析了全县的资源优势和国内大市场的需求走向,作出了培育三大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即大力扶持纺织业、矿产建材业和蔬菜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从领导力量到优惠政策,都尽可能向这三个产业倾斜。到2004年,纺织业已有规模以上企业10家,纺织规模15万锭,年产纱线2.5万吨、巾被5000吨,完成工业增加值17543万元、税收811.3万元。矿产建材业已有规模以上企业21家,完成工业增加值45727万元、税收1653万元。蔬菜食品加工业已有规模以上企业17家,完成工业增加值3584万元、税收668万元。三大支柱产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占全县该类企业总数的63.5%,完成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0%,完成税收占全部工业税收的75.88%。
(二)主攻新型工业。1986年,县委、县政府曾经采取抓农业的办法抓工业,将发展工业的任务层层分解下达到乡、村、组,提出过乡、村、组、联户、农户“五个轮子一齐转”的口号。结果不仅出现了产品质量差、销售难、成本高、效益低的问题,而且带来了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难治理的弊端。县办的氮肥厂、造纸厂、皮革厂、纤维板厂等企业,也成为了县城环境的污染大户。2003年,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办工业的弊端,决定下气力调整工业生产布局,作出建设石伏山工业园等一批工业园区的决定。石伏山工业园首期投资1.8亿元,吸引了16家工业企业进园落户。2007年,引进广东三水年丰投资公司投资2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县城工业园扩建为“一园三区”,即石伏山生态纺织工业小区、三封寺工业小区和杨家桥高新工业区。整个园区已入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家,总投资22.24亿元。
2006年6月召开的中共华容县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充分肯定办工业园这一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将“主攻工业”修订为“主攻新型工业”的战略思想,决定从两个方面实现“转型”。①抓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和污染治理。其中,花岗石加工引进了绳锯技术,蔬菜加工推广了低盐乳酸菌发酵技术,纺织业实现了由环锭纺到气流纺、由低支纱到高中支纱、由只纺纱到纺纱——纺布——印染——成衣一条龙的转变。对原有污染大户,决定造纸厂、皮革厂、纤维板厂破产清算后不再重组或改上新项目;要求由县氮肥厂改制重组的昊天化工公司投资1400万元新上污水处理系统,并于2008年投入使用。②对新办工业企业设置准入门槛,不上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产品和技术陈旧的新项目。近几年引进的达普太阳能、注滋口油脂冷轧脱毒加工、远大高新环保农药、奥本耐得新型建材、珠海赛隆药业和义乌凯力卫生材料等项目,均属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项目。
四、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
我县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是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商品范畴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而实现的。变化中,市场机制发挥了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倡导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促进了商贸、餐饮、娱乐和居民服务业的繁荣。从取消粮食、猪肉、棉布等基本生活物资的凭票供应,到放开高档耐用消费品乃至奢侈品的消费,再到倡导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国家政策实现了由限制消费到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求的转变,促进了商贸、餐饮、娱乐和居民服务业的繁荣。过去普通家庭追求的手表、收音机、缝纫机和自行车,现在已被彩电、冰箱、洗衣机和摩托车所取代;过去各条街道开设的布匹店、毛线店、缝纫店,现在已被琳琅满目的时装店、鞋帽店、皮具店所更替;过去属于家务劳动和生活自理的缝缝补补、环境布置、器具修理、物资采购、洗浴整容、幼儿抚养、老人照料乃至清洗卫生等事项,现在也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社会化。特别是城镇家庭的来客接待、文化娱乐乃至每天的一日三餐,也大都前往宾馆、酒楼、茶社、歌舞厅等场所消费。喝早酒、吃夜宵,已成为华容餐饮文化的一大特色。1978年~200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859万元增加到265288万元,增长了44倍。2007年,全县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和娱乐业、居民服务业共创造增加值116012万元,在第三产业中占比45%,在全县GDP中占比12.4%。
实施土地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促进了房地产业崛起。1992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启动了非农建设用地由行政划拨改有偿使用的改革。除基础设施、行政机关、公共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和军事用地外,全部实行出让方式供地。1992~1999年,全县分三个阶段实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城镇居民住房实现了商品化。同时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对职工购房给予公积金贷款支持。两项改革的实施,使房地产业的崛起既消除了体制障碍,又创造了有效需求。1998年国务院颁布《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后,房地产开发由社会自然人零散开发为主转变为具有一定资质的开发企业专业开发为主。除本县办起了新亿、华厦、城建投等11家开发企业外,还引进了岳阳金穗房地产开发公司、岳阳广森实业有限公司、广东三水年丰投资公司等外地客商,投资建设城镇街道、工业园区和富豪花园、华府山庄、绿景现代城等高档住宅小区。1992~2006年,全县城镇启动大型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24个,总投资16亿元,建筑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创造各种税收800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房改前的8平方米增加到38平方米。2007年,房地产创造增加值32313万元,在第三产业中占比12.5%,在全县GDP中占比3.5%。
经济对外开放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交通通讯的发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县域经济的开放度不断加深,人流、物流、资金流呈不断扩大之势。1978年,全县仅有简易砂石公路700公里、客货机动车辆790辆。到2007年,公路总长达到2360.76公里,增长了237%。除自用摩托车和公、私用小轿车外,参与营运的载客、载货汽车4280辆,增长了442%。全年全社会货物周转量达到50699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达到73368万人公里。1978年,全县仅有单位安装的手摇电话机967部,个人信息传递主要靠信函。2007年,全县开通固定程控电话用户11.85万户,开通移动电话用户17.51万户,电话普及率为42部/百人。另有8592户电脑用户接入互联网,享受电子邮件和其他多项信息化服务。2007年,全县交通通讯业创造增加值43439万元,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占比17%,在全县GDP中占比4.6%。其中,交通运输增加值27000万元,在第三产业中占比10.4%,在全县的GDP中占比2.9%;邮电通讯增加值16439万元,在第三产业中占比6.4%,在全县GDP中占比1.8%。
伴随政府职能转变和要素市场开拓,新型服务业开始兴起。新型服务业主要是指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包揽的要素流通服务在市场化改革中转交给第三产业经营的行业,包括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中介咨询业、金融理财业等领域。199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华容县科技兴县奖励办法》、《关于进一步放活科技人员政策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实现了科技事业发展由政府包揽到以奖代投、民办公助的体制转变。全县有820名科技人员走出机关,以技术讲座、技术咨询、技术承包、领办企业等形式开展科技服务,办起了9家民营科技企业,组建了科技协会、研究会等技术合作组织93个。2007年,全县科技服务业创造增加值1157万元。
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要素流通与产权交易日趋活跃,为这类特殊商品交易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服务的商务服务业应运而生。我县先后建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物价评估事务所、公证处、拍卖公司、职业中介和二手房交易中介等服务机构。但是,由于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政企、政事分开尚不到位,部分服务机构收费标准太高,阻碍了商务服务业和咨询中介业的充分发展。2007年,商务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仅298万元,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占比0.1%,在全县GDP中占比0.03%。
2007年,全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高达317835万元,发展金融理财业,为城乡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提供服务已有了雄厚的基础。但是,由于市场化的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发展民营的中小银行机构受到严格限制,商业保险和证券市场秩序混乱,导致投保人受骗上当、炒股者赚少赔多,进而使金融理财业未能实现充分发展。2007年,全县金融业创造增加值5279万元,在第三产业中占比2%,在全县GDP中占比0.6%。其中,几家大银行创造的增加值为5074万元,商业保险和证券业仅创造205万元。
纵观30年来我县经济发展的艰辛历程,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各类经营主体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优化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和各次产业的内部结构。华容人“只会读书、种田”的旧形象,已经变成“既会读书、种田,更会务工、经商”的新形象。
作者:黄欣涛
编辑:卜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