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长江和洞庭湖之间的华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特大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继1870年的特大洪水之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954年,又遭遇了特大洪涝灾害。是年,受全球特殊异常气候的影响,雨带长期徘徊在长江流域,梅雨期比常年延长一个月左右,6、7两月降特大暴雨达9次之多,我县城关站降雨2033.7毫米,比常年平均降水多800毫米。暴雨导致了长江中下游流域发生了近百年特大洪水,宜昌站8月7日出现最大流量66800秒/立方米,洞庭湖区的湘、资、沅、澧加荆江“四口”(即太平口、淞滋口、藕池口、调弦口)洪水入湖,华容处于外遇恶洪、内遭狂渍的困境之中。当时,600多公里防线,凭肩挑背扛筑掩水子堤,70多个垸子,靠原始水车去抢排渍水,形成了极不对称的人与自然的抗争。
7月5日原均福小垸漫溃,次日小集成溃决,7月8日集成大溃决,7月30日原均和小垸溃决,8月1日团山大垸当子堤抢筑到1.8米高后破口溃堤,同日太安、学惠垸不保,8月4日隆庆西垸原全福垸溃决后仅存舒安垸,2天后原登瀛垸溃决。32天,全县相继溃9垸,溃口31处,长4051米,22.03万亩农田被洪水吞噬,由于大堤被水淹没,垸民只能弃家逃往高地,等待政府的救援。未遭灭顶之灾的堤垸内的农田,渍涝殆尽,其中有40万亩积水深1-1.5米,有30万亩失收。大部份群众只能转到堤面上避难,受灾农户52145户,214878人,倒塌房屋18148栋,死亡67人,死亡牲畜10万多头。
面对特大洪涝灾害,时任中共华容县委书记的马书玉、县长易光明等党政领导沉着指挥,科级干部分堤垸,共产党员守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临现场。尤其是在护城大圈保卫战中,每公里一个国家干部、5公里一名县委委员。全县6万防洪大军昼夜坚守抗洪阵地,出现了无数动人的场面:禹磐大垸太公庙堤外滑坡处险、新生大垸15公里子堤修筑、鼎丰北堤人墙挡浪,刘济垸北堤处置散浸脱坡,安济垸马蹄窖进水闸走水抢堵,南间堤万人严防死守。70多个日日夜夜,可谓惊天动地,可歌可泣。在特大灾害面前,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深谋远虑,溃垸前转移老幼病残者5万多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灾后,政府极力救助,群众自救互救。共贷款1263万元,从四川贴价运来大米3.828万吨,人均111.5公斤。以工代赈,赈济灾民。一个冬季,华容人民就完成了堤防溃口的修复任务,转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1955年全县粮食总产达3.4亿斤,赢得了少有的丰收年。
作者:毛贻平
编辑:卜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