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既是一个水利大县又是一个水患大县。1996年~1998年全县漫溃大小巴围洲垸60个。1998年9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指导下,县委、县政府开始对因高洪漫溃小集成垸和临长江、洞庭湖、藕池河、华容河沿线的滩洲巴垸实施平垸行洪。整个工程分为四期。至2004年12月,全县共平退堤垸60个,总面积60.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3427亩。共涉及21个乡镇,72个行政村场,搬迁安置移民13847户,50285人。拆迁房屋16024栋,70308间,236.1万平方米。1~4期全县采取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共建集中安置点43个,安置移民5091户18328人,占移民总户数、人数的36.8%;其余分散安置,插队落户。全县移民中从事种养业的有10348户,37552人,占75%;从事二、三产业的有2369户8511人,占17%,其它行业谋生的1130户4007人,占8%。全县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共为移民安排宅基地5786亩,调整责任田34047亩(有一部分移民是跨堤耕种,搬迁后不需要调整耕地),使从事种养业的移民人平面积达到了1.0亩。已经搬迁安置的移民,共新建和购买住房12451栋(套),174.3万平方米。
经过四期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工作,既提高了全县的行蓄洪能力,又保障了移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保护了生态环境。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平退阻洪提垸,增强了行蓄洪能力。全县第1~4期平退总集雨面积60.32平方公里,按1998年最高洪峰值计算,可调蓄洪水3.35亿立方米。特别是长江、藕池河泛洪面积加大,河面增宽,阻水强度减弱。全县双退的滩洲巴垸,原堵水子堤全部刨平,彻底实行了敞垸行洪。
2.稳定垸民情绪,坚定了持续发展意识。平退区的群众,每遇大水年,担惊受怕,遭受水患可谓有切肤之痛,苦不堪言。这些受水患多年的移民迁到旱涝保收的确保垸,心中忧患得以消除,思想情绪稳定,生产生活有保障,家庭经济建设由原来的怕水搞“短期行为”,变为现在都有长远打算。许多移民深有感触地说:搭帮党和政府的关怀,使我们脱离了“水窝子”,再也不用担心遭受水灾,可以大胆发展生产了。
3.缩短防洪堤段,减轻了防汛开支压力。全县1~4期60处滩洲巴垸,有绝大部分靠子堤挡水,子堤全长85.5公里,这些子堤虽不是一线大堤,但巴垸内的农户,每遇大水年,都要抢险加固,由于堤身单薄,挡不住洪水压力,尽管拚命抢保,往往是劳命伤财,垸内的群众首当其冲。按1998年防汛开支估算,平垸行洪后每年可减少防汛经费开支427万元,减少投工51万个。
4.合理规划布点,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按照县乡两级城建部门的统一规划,第1~4期全县建设了43个移民安置点,均已形成一定规模。水、电、路基本做到了三通。特别是几个亮点工程,如城关、梅田湖、插旗、万庾、新河、鲇鱼须、终南、新建等移民建镇安置点,已成为小城镇建设的样板。
5.立足因地制宜,开发了平退区域土地。平退区在保证汛期行蓄洪的前提下,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平退区的土地,坚持以林为主的综合开发路子,平退区的土地,已栽种欧美杨8.5万多亩,生长周期6~8年,是造纸、加工木材的上等原料。同时,还种植芦苇1万多亩,现平退区树木成荫,芦苇成片,生态环境得到了充分的改善。
6.坚持节约用地,减少了耕地增加了调蓄面积。全县第1~4期共平退60.32平方公里,耕地63427亩,其中双退耕地51957亩,单退耕地1470亩。移民建镇集中安置移民占用耕地764亩,分散安置移民建房占用耕地4378亩,以上两项共占用耕地5142亩。单退堤垸复耕宅基地177亩,安置移民为满足调整田地的需要开垦荒地600亩,以上两项共新增耕地777亩。占补平衡后,合计减少耕地66322亩。但双退面积已全部成为造林基地和草场芦苇基地。
从1998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在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实施过程中,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构。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对我县来说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实事,但也是一件十分复杂的难事。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从一开始就将其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县委书记办公会,县政府常务会,每年专题研究平建工作都在10次以上。成立了以一名副书记牵头,一名副县长具体抓,县直有关部、委、办、局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平建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平建工作办公室,安排了7名专职工作人员。有关乡镇和单位也成立了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一名副书记专抓,安排3~4名专职工作人员的移民办。县、乡两级平建工作均实行了挂牌办公。特别是1998年底,在对小集成垸实施整体搬迁的过程中,全县抽调了158名国家干部,组成14个工作组,深入到集成垸包村、包组、包户做群众工作。因为小集成垸是一个建制乡,属长江的一个孤岛,有400多年的历史,移民乡情难舍,故土难离。工作组进驻后,从积极解决灾民吃、住、穿、医、子女就学等各种困难入手,动员他们以大局为重,积极主动搬迁,历时近半年,将小集成垸3143户11411人,跨长江搬迁到全县22个乡镇的400多个村场插队落户。在整个集成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动用车辆12000多台次,安全顺畅,无一伤亡。无论是小集成垸移民的跨长江远距离搬迁安置,还是各乡镇滩洲巴垸移民的跨堤搬迁,全县上下都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督促、有落实。形成了上下联动、社会支持、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二是合理制定方案,落实优惠政策。为了达到使移民“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这一工作目标,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移民的实际情况,一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特别是第一、二期移民,绝大部分都是在堤垸漫溃后搬迁的,实际上是灾民。1998年底,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对移民做到“八保证、八不收”。“八保证”即保证移民有落户地方,保证有住房,保证有田种,保证有饭吃,保证有过冬衣被,保证学生有书读,保证落户后不受歧视,保证国家移民政策兑现。“八不收”即移民宅基地不收划拨费,购房不收交易费,搬迁不收过渡、过站费,学生就读不收插班费,享受公益设施不收集资费,办证不收手续费,移民当年不收水利建设集资费。县政府又专门制定了六条优惠政策。在整个平垸行洪移民建镇过程中,全县为移民免收各项费用和承担种籽款及生产贷款利息等共达1600多万元,还通过全县人民捐款,捐檩木,捐油毛毡,投工建房,定点帮扶及慰问等,用于移民安置的各项自筹资金达2400多万元。为了保证国家户平1.5万元移民安置经费公正、公平、公开合理补贴到户,尽量缩小户与户之间的差距,我们根据各洲滩巴垸的实际情况,采取征求群众意见和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相结合的办法,根据国家规定的户平1.5万元的补贴标准考虑户头、人口、房屋等级质量、房屋面积等因素,综合平衡进行补贴。方案制订后,交由群众反复讨论,得到群众的认可后进行实施。对民政部门确定的残疾人,五保户,特困户适当予以照顾。因此,移民对制定的补贴方案都比较满意。三是严格资金管理,保证专款专用。移民经费是群众的“救命钱”,也是“高压线”,只能专款专用。对此,县乡两级把对资金的管理使用作为移民工作重中之重来抓。在整个经费发放过程中,坚持做到“三严”:一是补贴方案严肃。全县移民安置经费补贴既严格执行并达到了中央和省市规定的户平标准,又充分考虑了我县移民的实际,得到了绝大多数移民的认同,在整个执行过程中,自始至终坚决按制定的方案兑现。二是结算程序严密。首先是算好帐。各村场在移民代表小组的监督下,将户头、人口、房屋面积折算成金额后,张榜公布,增加结算透明度。移民经费结算通知单上必须由所在村场支部书记和移民工作组长审定签字,到经费结算处详细核实,并进行结算登记。通过层层把关后,由移民本人持单签字,办理领款手续。三是经费管理严格。为了管好用好移民经费,采取了以下措施:县政府每期下发一个关于加强移民资金管理使用的专门文件,举办两期移民专业财会人员培训班;移民资金县乡两级均实行专帐专户,统一在建设银行设立专户,实行封闭运行,由主管的副县长审批,乡镇由专抓的党委副书记审批,其他任何人无权插手动用;严格发放办法,县政府统一印制了移民经费领款单,统一发放审批程序及手续,保证移民资金足额及时,准确无误地发放到每个移民户。1~4期平垸行洪,全县共收到国投资金22831万元,其中到户资金20740.5万元,配套建设资金2090.5万元,已全部发放到移民户和用于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经过了国家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办、济南特派办、上海特派办、长沙特派办的审计和省审计厅、市审计局、县审计局多次审计,他们对我县移民资金的管理使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我们对照审计意见进行了认真整改,并按时呈报了整改回复,较好的保证移民资金的专款专用。四是狠抓质量管理,杜绝安全隐患。我们始终坚持把抓移民建房质量作为平建工作的“生命线”。移民建房,严格按照城镇、乡村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安排,为了做到规划合理,经济适用,确保质量,县平建工作领导小组,每期都对移民集中安置点的设计方案进行集中审定,县计统局、建设局、国土局组织专门班子对每个集中安置点建设方案进行现场勘察评审,并下发了《华容县移民建镇集中安置点建设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移民建房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特别是对集中安置点的建房质量,每个点都派出了专业质监人员实行全程跟踪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对建材市场也进行了规范,对为移民建房提供材料的经销点,进行定期检查,对不合格的建材,一律不许销售。整个移民建镇工程,基本实行了规划、设计、质监、建材一条龙服务。1~4期全县共建移民安置点43个。建设房屋4268栋(套)。经市、县两级建设部门检查验收,工程质量全部达到了优良,没有出现任何安全事故。五是合理调整田土,保证移民生计。全县平垸行洪的移民,绝大部分是农民,他们以土为本,靠种养业为生。对失去土地的移民,到新的安置地落户后,打破当地农民承包土地30年不变的规定,通过县、乡、村三级做工作,按落户地人平田土面积予以安排,并要求田土质量较好,便于耕种。对跨堤搬迁的移民,继续耕种原有承包土地。全县对从事种养业的10348户移民,给予田土分配,并且人平耕地面积达到了1亩以上。对移民种养中的技术问题,县、乡农业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定期不定期地到移民户中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指导移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村场还组织党员干部对移民实行“一帮一”活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落户地的耕作环境,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对墟场、街道的移民,过去从事第二、三产业的,迁移安排到乡镇的墟场街道,继续从事第二、三产业,在政策上予以扶持,有关税费予以适当减免,三年内免交各种规费。对于个别特困的移民户,通过民政部门予以适当的救济补贴,县、乡、村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谋生的门路。全县平垸行洪移民,绝大部分都在致力发展生产,逐步走向致富之路。
作者:杨天毅 石炎林
编辑:卜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