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容渔业60年发展历程

作者:刘中朝 编辑:卜布 2011-07-25 08:42:46
—分享—

  华容渔业是市场开放最早的行业,她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成长了60年。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过程,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化养殖,从零星分散到规模化生产,从常规品种到名优产业,从人放天养到科技含量的提高,实现了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渔业已成为我县县域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我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60年来,华容渔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及乡、镇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加上水产系统几代人多年的共同努力,进入了湖南省先进行业,特种养殖名列岳阳市首位,黄鳝、南方大口鲶、乌鳢和河蟹等名优鱼养殖位居全省榜首,被湖南省畜牧水产局评为全省渔业高效县,华容渔业产量、产值多年来稳居全省第一,在全国渔业百强县中华容排名第38位,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县落户我县。

  回眸华容渔业60年发展历程,就渔业生产方式而言,大体可分为六个阶段。

  建国初期原始的捕捞渔业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华容设水产局,渔业管理主要是沟、港、湖、汊和外江外湖,渔业生产沿袭古老的“灌江纳苗”和“长江捞苗”引种入湖。渔民以捕捞为业,捕捞渔民除船网外,无其他生产资料,常年水上漂泊,居无定所。这一时期捕捞主要采取的是放卡子、拉架网、拖钓等技术,捕捞量不大,渔业生产力极低。

  四大家鱼繁殖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阶段。1958年,我国四大家鱼人工繁殖获得成功,极大地减轻了捕捞渔民“长江捞苗”的劳动强度,实现了湖泊、水库引种“按需放苗”的愿望。我县于1960年以二郎湖为四大家鱼繁殖基地引进该项技术,并应用于大湖引种放苗,华容渔业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62年蔡田湖冬季捕捞达到30万斤,创造了该湖有史以来水产品捕捞产量的最高记录,全县其他湖泊也喜获丰收。这一时期东湖、蔡田湖、二郎湖和隆庆莲场都相继收为国有,成立国营渔场,其中东湖以其面积大、产量高、效益好由省农业厅水产局直接管辖。由于水产品捕捞产量大幅度提升,全县先后建立了20多个专业捕捞队。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为我县渔业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促进了我县渔业稳步快速发展。

  地方自发建池和国家投资建立商品鱼基地阶段。1973年冬,操军公社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首次把鱼池建设纳入水利冬修规划,他们组织5000多劳力,奋战一个月,共用工日15万个,移动土方45万立米,将1500亩朝阳湖全部建成了900亩精养鱼池,引起了省水产局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从而拉开我县精养鱼池建设的序幕。从1973年至1984年的11年中,我县自主建池3542亩。国家“南鱼北调”工程投资559万元,建商品鱼基地79处,其中国营商品鱼基地7处,面积3544亩,乡、镇商品鱼基地28处,面积14007亩,村级商品鱼基地44个,面积5049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县委、县政府从县情出发,本着宜农则农、宜渔则渔的原则,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并认真总结前段鱼池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水产养殖产量主要取决于鱼池建设质量,提出了高标准、高质量抓好商品鱼基地建设,采取秋筹备、冬突击、春配套的连续作业方式,确保当年建池、当年投产、当年受益,使全县商品鱼基地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1985年至1990年我县再次引进世界银行贷款923万元,全县23个乡、镇共开挖高标准鱼池15499亩。至此,全县形成一个分布均匀,集中连片,布局合理,初具规模的水产养殖新格局。拥有养殖水面24.7万亩(不包括65.3万亩外江外湖),其中湖泊、水库、哑河11万亩,池塘、家庭小鱼池10万亩,退田还渔水面3.7万亩。全县有国营、乡(镇)、村渔场181个,专业养殖户7668户,渔业人口30742人,兼业渔民12681户50724人。渔业逐步由传统捕捞业向水产养殖业转变,实现了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

  抓科学养鱼,促总量增长阶段。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我县新建鱼池的增加,捕捞渔业开始向水产养殖业转变,渔业面临诸多矛盾需要尽快解决,如渔业用水纠纷,渔民缺乏养鱼技术,鱼池产量不高等等,为适应华容渔业发展的需要,县委、县政府把水产从大农业局中剥离出来,成立畜牧水产局,内设水产工作站(后改为水产技术推广站),30年多来水产部门在水产技术推广方面主要落实了六项措施:一是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人员进村入户传授养鱼技术,做到资料到户,授课到人,指导到塘。二是进驻渔场办联系点。技术干部带技术、带资金、带物资驻场指导,手把手传授养鱼技术。三是建立华容县水产学会。1983年水产局以渔场为单位建立华容县水产学会,组织学会会员相互参观交流经验,用物资奖励的办法鼓励会员带头搞好生产(当时国家有钢材、木材、柴油、粮食指标等物资扶持),通过会员的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周围群众搞好生产。四是建立水产技术推广网络。八十年代中期,我县建立了以国营渔场技术力量为基础,乡、镇渔业技术员为中坚力量,县水产工作站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技术骨干的水产技术推广网络。五是开展水产养殖竞赛。水产局除抓好每年夏季全县渔业生产检查外,于1990年至1991年,争取农业部项目,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为期两年的“万亩丰产试验片”竞赛活动,活动期间,各渔场相互追逐,争相加大投入,精养池产量迅速提升,水产品由竞赛前每亩300公斤猛增到竞赛后的近500公斤,增幅达到66.6%,是1974年亩平单产的5.88倍。六是开展湖泊高产试验课题研究。1991年,水产局申报国家“八五” 水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东湖生态渔业技术研究》被农业部批准立项实施,在省、市、县科技人员的努力下,经过三年试验和探索,水产局确立了以下四大生产新技术:1、“二次叠加” 式的测水定点科学投肥技术;2、池湖配套科学投种技术;3、新品种养殖技术;4、“三网” 养殖技术。项目在1995年顺利完成,当年水产品总量达到1525吨,总产值710万元,总利税360万元,分别比项目实施前1990年的140吨、30万元和5万元增长10.89倍、18.7倍和71倍。更为可喜的是,冬捕采用赶捕网技术,创造了一网围捕鲜鱼110万公斤的骄人成绩,超过当时国内内湖捕鱼最高纪录15万公斤!中央和省内媒体纷至沓来,人欢鱼跃场面壮观,让人叹为观止,“中华第一网” 名扬四海,东湖渔场一举成为我省现代渔业的一面旗帜。至此,全县引发了新一轮湖泊、水库大水面开发战。华容渔业产量、产值进入湖南省前三名。

  养殖结构调整阶段。由于四大家鱼发展过快,水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水产品也由过去的鱼买难变为了现在的卖鱼难,养殖效益急转直下,渔民叫苦连天。有的乡镇渔场因养鱼效益不佳而改种棉花或种水稻,还有部分养殖户干脆种藕植莲。针对市场出现的卖鱼难,水产部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水产市场除四大家鱼价格下跌外,其他稀有水产品价格仍然非常坚挺。1996年水产局提出了调整水产养殖结构,提高渔业经济效益的对策,要求各国有、乡镇渔场加大水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开展名特优养殖。同年治河渡镇月亮湖渔场池塘专养大口鲶在水产技术干部的指导下获得成功,亩产达到1500斤,产值1.5万元,利润1万元,比四大家鱼养殖亩平产量增长55.5%,产值增加5.77倍,利润增加10倍。是年水产局技术干部朱建华下海承包操军乡2200亩东湾湖养殖河蟹,投蟹苗150万尾,起水商品蟹19500公斤,产值195万元,利润 98万元。2003年至2006年水产局22名技术干部个人入股在胜峰、幸福、护城、万庾、宋家嘴等乡镇建立珍珠和网箱养鳝基地6个,面积达2000亩,总投资150万元。受水产局技术干部自主创业的影响,1996年至2006年全县形成了五个特种养殖优势产业:一是珍珠养殖面积3.5万亩,吊养珍珠蚌3500万只,产值1.7亿元;二是网箱养鳝30万口,产量6750吨,产值2.5亿元,一口6平米的网箱所创造的效益相当于一亩耕地的效益;三是南方大口鲶养殖面积1.5万亩,产量18750吨,产值2亿元;四是乌鳢养殖8000亩,年产商品鱼12000吨,创产值1.4亿元;五是大水面河蟹养殖8万亩,产量800吨,产值3000万元。2006年名优养殖产值占全县渔业产值的63.2%,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5.6%,打破了华容渔业名优鱼养殖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实现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目标。被湖南省畜牧水产局评为全省渔业高效先进县。

  渔业发展方式转变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由过去追求数量开始向追求质量转变,群众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2002年至2005年,国家农业部先后发布了《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意见》,2005年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颁布。水产局根据国家农业部和省政府的文件精神,大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改变水产养殖增长方式,促进水产养殖与水域资源向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2006年至2008年水产局在渔业发展方式转变中主要落实五项措施:一是申报水产品无公害产地。2002年我县181个国、乡、村渔场经过省水产专家实地抽样检查,各项应检指标符合无公害产地标准,2003年全县24.7万亩水面被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确定为无公害产地。二是申报农业部项目,建立水产健康养殖和标准化养殖示范县。2007年至2008年,水产健康养殖和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县先后落户我县,示范县的建立,标志着我县水产养殖从规模到质量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三是建立水产健康养殖和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我县以龙头企业东湖渔业为主、乡镇名优产业为辅,建立6个健康养殖和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覆盖全县近24.7万亩水面,健康养殖和标准化养殖主要实施内容:1、调整水产养殖结构;2、建立“三项登记” 。即《水产养殖记录》、《水产用药记录》和《产品出塘标签》。通过“三项登记”实行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到场、到户、到塘。3、制定水产健康养殖和标准化养殖规范文本。对水域环境、苗种生产、成鱼养殖、渔业投入品、渔用工具消毒、鲜鱼运输等进行了规范,控制化肥使用量,严控“三高”农药使用,减少水产品二次污染。4、推广“三机一料”,提倡使用投饵机、清淤机、增氧机、投放全价颗粒饲料,减少化肥和池塘底质污染,确保水产养殖与水域资源向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5、开展技术培训,改变渔民传统养殖习惯,提高企业自律、渔民自为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6、建立渔业检查员监督机制。整顿规范渔业投入品销售市场和水产品生产产地,对渔药、渔饲料商家、渔场开展常规检查。四是打造华容水产品牌。2005年至2008年我县先后有青、草、鲢、鳙等四个水产品被国家认证为无公害产品,“东湖源胖头鱼”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并被评为2007年湖南省著名商标。华容无公害水产品“双认证”,极大地提高了我县水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东湖示范区水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价格高出周边市县近一元。五是主动争取建立华容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2008年国家投资200万元,地方配套105万元,在南门市场二楼建立了650平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该中心的主要任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定量分析),扩大农产品检测范围,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精确检测(定性分析),加大对农产品产地和水域环境监测力度,严控农药残留、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污染,确保农业生产与土地、水域资源健康方向发展。

作者:刘中朝

编辑:卜布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华容县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