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家畜以猪为主,牛、羊、马、兔次之;家禽以鸡、鸭为主,鹅、鸽次之。新中国建立前,无畜牧管理机构,畜牧生产概为家庭饲养,无规模性的畜牧场。1949年,全县家畜饲养量58209头(匹、只),家禽饲养51万羽。县人民政府成立初,即设家畜保育组(1953年改为站,1958年8月起改为畜牧股),管理畜牧兽医事宜。1960年1月成立畜牧局。1984年成立畜牧食品公司,实行生产、购销“一条鞭”管理。1985年初,县级机构改革时撤销畜牧局和畜牧食品公司,在县农业委员会内部设立畜牧水产科,下设畜牧兽医工作站。同年5月,科、站合并,成立畜牧工作站。在1992年,畜牧工作站更名为县畜牧局。
建国60年来,县政府不断对畜牧生产实行奖励和扶持政策,逐步建立饲料生产供应体系、疫病防治体系和品种改良体系,不断提高饲养技术,提升规模养殖标准,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建设的投入,积极实施了能繁殖母猪的保险及饲料补贴、品种改良补贴及基层动物防疫站改造建设等。从而提升了畜牧产业整体水平,由过去家庭传统式养殖模式转变为现代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以及又快又好、健康安全发展的养殖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与前三十年相比较,我县畜牧业生产真正实行了跨跃式发展。
1950—1957年,畜牧业生产以家庭私养为主,畜禽繁殖发展较快,生猪饲养量由40000多头增加到13万多头。耕牛由15000多头,增加到20000多头,1958年—1962年,推行集体饲养,公社、大队、生产队层层办养猪场,限制私人饲养家畜家禽,加之饲料、防疫、管理等跟不上,生产效益差而导致滑坡。1961年生猪饲养量降到58851头。几经周折,恢复以私养为主,并实行奖励、扶持政策,饲养量迅速回升。1978年全县饲养家畜44.89万(匹),创改革开放之前,历史最高水平。饲养家禽182.18万羽。进入20世纪80年代,饲养条件更为改善,粮食丰收,精饲料充足;农业结构调整,饲养劳力和畜牧专业户增加;科技市场放开,防治技术和饲养技术大为普及;取消派购,随行就市,生产效益提高,畜牧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0年,全县饲养家畜65.36万头(匹只),饲养家禽700.71万羽,分别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长45.6%和2.85倍。进入2000年以来,由于饲养方式的改变、饲养规模的扩大、科技饲养的普及、以及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使我县畜牧业生产迈入健康安全、又快又好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时期,畜禽饲养总量成倍增长。2008年末,全县饲养家畜179.23万头(匹只),饲养家禽1750万羽,分别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长299.2%和9.6倍,比90年代初期增长174%和2.5倍。
一、畜禽生产跨跃式发展
1、猪
新中国建立以后,除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年)期间生猪饲养量减少外,其余时间均呈稳步上升,饲养技术不断进步。20世纪60年代,逐渐由熟食、水食、“吊架子”分段育肥改为舍养、生食、干食、 “直线”育肥。20世纪70年代后,饲料中开始掺和棉粕、菜饼等营养物资,推广糖化饲料。20世纪80年代,动物营养理论在畜牧业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配合饲料、浓缩饲料供应量日增,科学饲养知识普及,特别是专业户、重点户起了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引进国外瘦肉型丹麦长白猪、杜洛克、大约克等新良品种进行杂交商品猪,本地滨湖花猪基本淘汰。
1990年,全县生猪基本舍养,90%以上的农户都养猪,使用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的农户已占全县养猪中的10%以上。70%左右的养猪农户采用生食、干食配合饲料,实行“直线“育肥,育肥期比以前缩短60—180天。1990年全县饲养生猪62.53万头,比1949年增长13.9倍,比1978年增长0.51倍;出栏猪达34.42万头,比1978年增长1倍多;总产猪肉21993吨,全县人平32.24公斤。
2000年以来,全县生猪基本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模式,重点推广良种繁育、专业化生产,原来家庭散养舍饲模式逐渐淘汰。目前专业化生产总量占全县生产总量的70%左右。良繁率占65%以上。2008年末,全县发展生猪166.78万头,比1949增长39.7倍,比1978年增长4.03倍,比1990年增长2.67倍。出栏猪达119.22万头,比1978年增长7.3倍多,比1990年增长3.47倍,总产猪肉81069吨,比1990年增加59076吨,全县人平达112公斤。
2、牛、羊
建国初期,对耕牛采取特别保护措施,县人民政府布告禁宰,公安局编号造册,不准外流。土地改革中,没收地主耕牛,分给贫雇农;并采用政治、经济手段,评模范养牛户,增拨饲料粮或奖给现金,鼓励繁殖。1950—1953年平均年增耕牛1000头。1954年因特大水患造成死亡耕牛1947头。1955年县人民政府从云南、广西购回耕牛2000多头,以农贷形式发给农业合作社,使耕牛社会保有量得到恢复。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耕牛改由集体饲养,1963年允许私人养牛,到1975年发展到34605头,为改革开放之前历史最高数。1980年,实行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耕牛折价给承包户,饲养条件普遍改善,数量虽无增长,但耕牛质量大为提高。1980年后,随着农村机械、电力的发展和耕制改革,耕牛役用迅速下降,耕牛数量亦随之减少。1990年,全县饲养耕牛27033头,其中水牛22048头、黄牛4865头、肉牛100头、乳牛20头。2000年后,立足于国家生态建设,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加快我国畜牧业和整个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通过实施秸杆养畜,过腹还田项目,较大幅度增加牛、羊肉产量,自2003年我县被确定为草食动物发展基地县以来,在近几年内,秸杆养畜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2008年末,全县实行秸杆青贮、氨化饲养,家畜示范乡镇发展到7个乡镇15个村场,占全县总村场的3.3%,其中羊肉产量已占全县牛、羊肉总产量的24%。在基地县建设带动下,全县肉牛羊养殖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3—2008年连续5年全县牛肉产量增长率均达到13.7%。2008年末牛存栏4.95万头,其中肉牛比例占到65%以上,出栏肉牛2万头,羊存栏3.34万只,出栏5.7万只。
为改良耕牛品质,从1953年起,我县就开始从外地引进秦川牛、黑白花牛等良种牛,并进行杂交繁育。1977年开始试制水牛冻精颗粒、用人工授精法进行杂交繁殖成功。至1990年,全县共繁殖杂交牛12233头。2003年以来,我县先后建立19个肉牛冷配站点,引进西门塔尔、德国黄牛、安格斯、夏洛来、摩拉等优良品种。在全县范围内推广肉牛人工授精技术,连续几年来,年均繁殖生产杂交牛7000头左右。
3、家禽
家禽主要包括鸡、鸭、鹅、鸽
养鸡历来是华容农家的重要副业之一。1949年,存笼家禽51万羽。建国后,养鸡业发展很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1957)存笼家禽115.7万羽。“人民公社化”时期,几度限制社员私人养鸡,影响了发展。到改革开放前,饲养量一直在100万羽左右徘徊。农村实行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后,出现一批养鸡专业户、重点户,到1990年,全县养鸡604.02万羽,存笼342.82万羽,出笼鸡261.2万羽,产肉3751吨。2000年以来我县土杂鸡的发展十分迅速,规模化养鸡场的发展如雨后春笋。鸡的品种也不断改良,蛋鸡有罗斯鸡、农大三号、尼克粉等;肉用鸡有红康尼西、长沙黄AA鸡、艾维因等;肉蛋兼用鸡有桃源鸡、白洛克等。虽然如此,但原有的本地“土种”华容土杂鸡仍占绝对优势。其饲养量占总饲养量的90%以上。2008年末,全县养鸡1750万羽,存笼511.3万羽,出笼1238.7万羽,产肉18580吨。
鸭、鹅、鸽 华容县历来就有养鸭、鹅习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鸭、鹅的饲养量一直较多。特别是养鸭专业户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初期养鸭业就较兴旺。2000年以来,养鸭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效益增高,发展更快。2008年末,全县养鸭77.64万羽,产蛋6724吨。出笼鸭43.21万羽,产肉648吨。养鹅从19世纪90年以后,养殖数量慢慢减少了,年饲养量不足20000羽。
在我县向有养鸽习惯,1978年前鸽业饲养量就有30万羽之多。2000年以来,华容洞庭鸽业有限公司的成立带动了我县养鸽业快速发展。年平均饲养量都在100万羽以上。华容县洞庭鸽业有限公司也成为了我省最大的洞庭王鸽养殖基地。
二、防疫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解放前,禽疫无人防治,牛、马、猪病靠少数民间畜牧郎中串乡诊治,缺乏专业组织计划性防疫和总体性治疗,瘟疫流行,常造成“翻笼”、“翻栏”现象,给养殖农户造成严重损失。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即建立家畜保育组,管理全县畜牧兽医。1957年,农业合作社普设防疫员,在专业畜牧兽医指导下开展防疫活动。1958年后,各公社均建立畜牧防治站。全面防疫,重点诊治,同时,进行品种改良工作。1980年3月,成立县家畜疫病防治检疫站,有技术干部和职工12人,设有冷库、兽医诊断室、试验室、制剂室,成为全县畜禽疫病防治中心,与公社(乡镇)畜牧防治站联为一体。1985年,全县232名乡、镇畜牧兽医纳入城镇集体所有制劳动计划,解决城镇户口、粮食,进一步调动其防治工作积极性。全县畜禽防疫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此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任务;实行春秋两季全面普注为主,兼顾月月补注工作。
1999年,乡镇畜牧站“四权”(人、财、物、事)下放给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县畜牧局负责业务指导,全县设立22个乡镇畜牧防疫站,定编305人,实有415人。2006年,乡镇畜牧站再次改革,畜牧防疫站定编69人,实有畜牧兽医防疫人员339人。2008年,全县20个乡镇动物防疫站先后进行了站房改造与设备完善,配备了交通车辆、电脑、办公桌椅等基础设施。乡镇动物防疫站做到了“四有”:有站房、有人员、有经费、有活动。乡镇动物防疫站属国家基层事业单位,全县20个乡镇动物防疫共有省定防疫员编69人,在岗69人,一次性受偿解除劳动合同关系270人,并逐步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公益型与服务型分开。村级防疫员重新聘任195人,从事大面防疫生产工作,为今后畜牧生产及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畜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畜禽品种改良步伐加快。过去人们家庭式养殖模式以及原始落后的养殖方式只能停留在“养猪为过年”“鸡鸭换油盐”的小商品经济思想上。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品种的改良技术以及养猪科技含量的提升使效益明显增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养殖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的转变,养殖品种逐步良种化,养殖技术逐步科学化,使养殖生产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及抗疫病能力,还创造了更大更好的养殖效益。2003年,华容县列入全省35个草食动物发展基地县之一,大力提倡草食动物发展,并积极开展肉牛冷冻颗粒精液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与使用,取得较好的效果。2007年以来,华容县列入全国253个、全省37个生猪调出大县,连续三年每年获国家财政奖励400万元,用于全县养殖生产的扶持与基础设施改造的投入。两年来共扶持年饲养生猪300头以上大户近200户,进行栏舍改扩建、良种引进、排污及防疫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强农惠农政策的激励影响,全县各类规模生产大户及小区发展迅速。2008年末,全县各类养殖大户1.2万多户,其中重点发展生猪饲养量过万头的有5户,生猪年发展500头以上大户有200多户,年存笼蛋鸡1万只以上有4户,肉鸡养殖年发展5000只以上有100多户,牛、羊养殖大户1100多户。
畜牧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县畜牧科技水平不断在提升,1977年,开始试制水牛冻精颗粒,用人工授精法进行杂交繁殖成功。1989年县畜牧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水牛挤奶基地,用印度摩拉牛与本县滨湖水牛杂交产生的后代进行挤奶,头平挤奶105公斤。随后,国外一些优良畜禽品种陆续被引进,牛品种如: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德国黄牛等;生猪品种如:杜洛克、大约克、长白等。羊品种如:波尔山羊等。引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以上,转化增值1亿元以上,加速了畜牧科技成果推广的进程。2006年以来,全县围绕新科技推广,每年共开办短期养殖培训班10期以上,每年培训人员2000人次以上,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万多份。通过强化养殖生产技术培训,即重点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民”科技骨干,又普遍提高广大养殖农民的技术素质。调动了养殖专业户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促进了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为我县畜牧产业向现代畜牧产业快速转型,呈现全面推进,又快又好发展的态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湘荣
编辑:卜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