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华容工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三十年,是华容工业取得重大成就的三十年。在改革大潮的洗礼中,华容工业经过了经济体制转轨的磨练,经受了企业改革转制的阵痛,经历了由盛转衰到重新振兴的发展变迁。生产规模稳步增长,产品结构明显改善,组织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开发趋于合理,工业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工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日益提高,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
以改革为契机,知难而进,工业总量不断增加,经济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工业开始步入有序健康发展轨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全县国营集体工业企业仅493家,职工12641人,工业总产值2433万元。八十年代初期,推行首钢经济责任制经验,对25家国营和152家集体工业企业实行以承包为中心内容的经营责任制,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进入九十年代,全县工业企业开展“二轮承包”推行风险抵押、全员承包或集团承包,完善了经营承包责任制。工业经济得到了短暂的复苏和有限的发展。但是,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公离,企业人员、债务人员和办社会“三大包袱”沉重,加之全国性的“三角债”导致企业资产链断裂,市场疲软等经济环境恶化,绝大多数企业难以为继,工业形势每况愈下,逐步滑入低谷。1994年,全县乡以上238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负债总额达63706万元,资产负债率达86.3%。
为突出重围,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2000年从国营造纸厂入手,拉开了改革序幕,至2005年,原县属工业企业全部实行产权置换,有偿解除了7000多名职工劳动关系,盘活存量资产2亿多元。尤其是“两个买断,两个置换”的改革,像一场“深源地震”,触发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碰撞,触及了体制机制深层次的问题,是一次伤筋去骨的彻底改革,实现了企业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对接,企业经营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对接,并通过引导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工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迸发出旺盛活力。目前,全县工业体制顺畅,发展态势良好,呈现出历史最好水平。
——工业总量快速增长超历史。30年来,全县工业虽历经改革的阵痛,但总体趋势呈逐年攀升态势。2008年仅规模工业产值可突破120亿元,是1978年的2433万元的500倍。
——工业对全县GDP的贡献超历史。华容是一个农业大县,长期以来,工业占GDP的比重低于农业,随着企业改革者的逐步到位,全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2002年以来,全县工业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的高位增长。2005年,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主业占全县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跃居三次产业首位,实现了县域经济“一、二、三”向“二、一、三”的历史性转变。2008年,工业增加值对全县GDP的贡献已超过40%。
——工业效益年年攀升超历史。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步到位,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税收、利润呈梯级增长,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从2002年开始,工业入库税收每年净增5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利润年增长40%以上。2002年,全县工业入库税收突破300万元。2008年,可突破7000万元,工业涵税能力达1亿元以上。
以发展为主线,趁势而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日趋合理,全县工业正逐步由传统产业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迈进。
改革开放三十年,华容工业能够在困境中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艰难有序地谋发展,开创新的局面,确实来之不易。华容工业这实质性以能重新崛起,长足发展,制胜的要诀是更改地选择了符合华容县情的工业发展道路。即发挥资源优势,走以资源开发与加工为主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纺织、食品、建材三大优势产业;立足结构调稳,走以新型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道路,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项目和产业相继落户我县;为断优化环境,走以招商引资为重要手段的外援式发展道路,外商纷至沓来,项目接踵而至,巧借外力发展工业。
——立足资源优势,技术先进主导主业。
一是规模工业强势崛起。全县把支离破碎企业经营规模,建好骨干龙头企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来抓。通过依托资源立产业,把握市场兴产业,招商引资扩产业,精心培育了丰盛纺织、华昌纺织,同兴石材、华信人造板、华润雪花啤酒、插旗菜业、昊天化工、赛隆药业、华容水泵等龙头和骨干企业,基本上形成了华容工业以纺织产业、建材产业、食品加工产业、医药卫材产业和电子化工产业为格局的优势产业格局。2003年,全县仅有规模工业68家,2006年底增至95家,2007年增至111家,今年已发展到125家。
二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根据“优势优先,加快发展的原则,全县工业在不断引进新项目的同时,十分注重产业集群的打造,产业特色逐步凸现。全县工业已初步形成了纺织、建材、食品、机械、电子、化工、医药等集群雏形。特别是在纺织产业集群的技术先进上,全县从规划设计、资源配置、项目引进、政策扶持上入手,进行了着力打造。目前,全县纺织产业总规模50.24万锭,2008年底将有40.74万锭纺织规模全面投产,比2003年增加近30万锭。基本确立屯“粗纺起家,精纺发展,服装当家,品牌立家”的发展思路,并大力推进纺织产业从粗纺向精纺转变,从低支纱向高支纱转变,从单纯棉纺向化纤、毛纺共同发展转变,从分散向集群转变,已形成以异形纱、特色纱线、特种巾被加工为主,集纺织印染、成衣加工于一体的纺织产业格局。全行业年产值已达35亿多元。2007年5月下旬,全省纺织行业工作会议在我县召开,正式授予我县“湖南省纺织产业基地县”称号,纺织产业在全县工业中的优势地位基本确立。
三是品牌建设取得突破。从改革开放到步入市场经济轨道,全县工业十分注重品牌建设,以品牌促发展,用品牌树形象,相当一批产品通过了全面质量管理认证。继昊天化工“珠头山”牌碳铵率先获湖南省茂名商标后,2006年华奥纺织公司生产的“湘妃”牌毛巾获得湖南省名牌产品称号,兴华啤酒公司的“兴华”商标、华凯食品公司的“华凯”商标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兴华啤酒已获准进入人民大会党国宴用酒。2007年,又成功引进了全国最大的啤酒生产企业华润雪花啤酒集团,强势品牌效应更加突出。
四是新型工业引导发展。2007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主攻新型工业”发展战略,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全县工业狠抓技术改造,提高招商引资门槛,不断引进和开发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新型工业稳步推进。特别是在引进、新办和企业扩改上,始终把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放在首位。全县加大了瓣上项目的环评审批力度,加大了对老企业环保执行力度。对能耗大、污染重的项目严格控制,不予审批,严禁上马。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大、能耗高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或予以关闭拆迁。华容工业正逐步营造一既“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理念。
——注意结构调到优,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所有制结构基本理顺。1991年以来,全县不断加大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在抓好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同时,用政策引导、鼓励非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使全县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991年至1994年,华容县工业企业以国有、集体为主体。全县乡及以上国有、集体企业个数、企业产值等各项经济指标均占绝对比重。1996年至2000年,全县工业企业多种所有制并存,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采取“五宜”的改革措施,千方百计启动破产倒闭企业,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联营、外资、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的局面。2000年以,全县国有企业彻底实现民营化,全县乡乡乡以上工业企业推行以“两个置换”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国有、集体工业逐步退出了县域经济舞台。2004年市委、市政府实施“民本岳阳”九项工程,我县制定了《“民营岳阳”——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程华容县实施方案》;修订完善了县委、县政府《鼓励民间投资兴办工业的暂行规定》(华政发[2000]21号)、《关于鼓励外来投资若干规定》(华政发[2003]23号)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放宽了各种所有制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和投资领域,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健康发展,并已成为县域工业的主体。
二是行业结构不断优化。1991年至1994年,全县工业发展到化工、家具、酿酒、饲料、五金机械、造纸、纺织、矿产建材、印刷等十多个工业行业,形成了小而全的工业体系。1994年至1996年,随着大量的工业企业破产、停产,各行业生产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1998年至2004年,全县立足已有基础,按照“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思路,不断加强行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已逐步建立条例资源条件,具有一定比较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条件变化,达到较高经济效益水平的新型工业行业结构。一是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为塑造传统行业新优势,对原有的传统行业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等途径,进行了不断调整、巩固和提高。化工行业中的昊天化工有限公司,通过新增投入,生产能力由年产碳铵11万吨提高到16万吨。酿酒业通过引进、扩建,结束了华容县无啤酒生产的历史。2007年央企500强之一的华润集团成功并购兴华啤酒有限公司,开发了“雪花”牌系列啤酒,2009年年产20万吨规模可投入运行。食油行业原有的几家乡镇化工厂外又兴建了年产2240吨色拉油的东盛油脂有限公司。二是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依托棉花、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资源和花岗石矿藏等自然资源,全县大力扶持纺织业、矿产建材业、蔬菜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了华容县工业的支柱产业。到2007年底,三大支柱产业的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个数的63.5%,完成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税收的74.88%。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出现。华隆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研制的生物活性小分子复混肥和氨基酸型多元营养素被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定为重点开发项目,2005年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华信人造板、赛隆药业、福尔康卫材、龙华电子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空间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产业纷纷落户我县,带来了华容工业的勃勃生机。
三是技术结构明显提升。1991年至1999年,华容县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从以前的手工操作、土纺土织逐步发展到现代化的一条龙配套生产。一是新产品新技术时有涌现。纺织产业逐步转向高、精、尖产品,气流纺、异型纱、特种纱线已开发成功,医药、卫材、电子等科技含量较高产品也落户我县,工业产品技术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二是技术改造投入不断增加。1991年全县技术改选完成投入2817万元。开发省级新产品3个,新产品创产值1726万元,新产品产值率4.6%;推广瓣技术5项,部优产品1个,省优产品5个,优质产品产值率15.4%。1999年,全县完成技术改造投入11000万元,比1991年增长74%;新产品及优质产品产值率达到了6%。三是工业生产技术人员不断增多。2008年,全县工业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00多人,比1991年增加了10多倍,逐步形成了一支以科学为主体的生产力。
——大力招商引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园区建设搭建了好的发展平台。工业园区是工业发展的有效平台。目前,我县工业在园区建设上以三封寺工业小区、石伏工业小区为重点的华容工业园雏形已基本形成。园区设施进一步完善与配套,园区整体功能进一步提高。一批高效益、高科技含量、低消耗、低污染以及劳动密集型项目相继入园建设。工业园区内重点功能区、纺织产业区、建材产业区、蔬菜食品产业区、洋酒及食品饮料区、农副产吕加工产业区、电子信息产业区、生物医药产业区、化工产业区、机械制造产业区,也已初具规模。各产业都已基本形成1至2家产值过亿元,税收过500万元的龙头企业,华容工业园正朝着科技示范园、现代企业示范园、生态工业示范园方向迈进。
二是重大项目形成了好的辐射效果。2003年底,全县有、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到位,工业通过招商引资和资产出让,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引进并落户我县。特别是丰盛纺织集团成功引进,开启了全县招商引资有大门,为我县纺织业的发民展拓宽了思路,奠定了基础。全县工业正是基于丰盛纺织的成功引进及发展过程中体现的良好效益,从而确立了全县工业把发展纺织产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首先战略,壮大了纺织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先后有兴华啤酒、华润雪花集团、东信集团、华信人造板、华昌纺织等国内、省内知名企业落户我县,一批新项目建成投产,全县工业发展已经恢复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三是环境改善营造了好的投资氛围。改革初期,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搞活县工业企业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做出了《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以及《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为改革铺平了道路,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改革完成后,全县工业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主攻新型工业”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工业强县的决定》,制订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和投资的政策措施,全县上下营造了一个空前良好的工业发展氛围。
作者:杨志斌
编辑:卜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