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夜读】天上人间(1)

来源:华容手机台 编辑:单铃铃 2020-09-16 17:06:18
—分享—

微信图片_20200811102720.jpg

作者:曾建美  朗诵者:可乐

仲春时节,万木繁阴。我随县作协2008长江湿地采风团一行四十二人,驱车来到县境东北部的小集城洪泛区,进行长江湿地采风。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目睹长江湿地。一位本土学者曾说,“华容是华夏为之动容的地方。”果如是,那真让人动容处,窃以为应是这块拥有长江故道天然水域达10.1万亩的绿洲。这块永远的壮歌热土,这块曾有过经年历岁土掩沙埋深沉乡恋的土地直让我啧啧啧啧。

timg (4).jpg

网络图片

邓永富同志全程陪同我们。据他介绍,小集城洪泛区的前身是华容县集城乡。它原与洪山头镇相连,1968年因长江裁弯而成为四面环水的岛乡。98年一场世纪洪水使有着11411人人口的乡镇顿成汪洋泽国。溃垸后,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平垸行洪。2003年9月,县政府接管原隶属县水利局的洪泛区,并将其升格为正科级事业单位。

小集城垸整体移民,弹指十年。在一带残墙上,一首题为《泪别家园》的打油诗依稀可辩:“难舍也要舍,难别也得别。让我回头看,最后歇一歇。此地多情愫,乡情浓如血。今日别家园,一离成永诀。”读着诗句,我仿佛看到那幕曾经震憾南中国的万人大移民的情景。仿佛听见一辆辆满载锅盆饭甑深陷在泥泞中的拖拉机隆隆的绝唱。自古至今,诗人的笔,无一不是在写乡愁。然而那真正远离故土的忧伤,是诗人的笔触能够道其万一的吗?

屋浸黄汤,水淹树梢。那场世纪洪水留下的记忆给我们关于家园的深沉思考。那就是尊重自然规律,遏制对长江母亲河的恣意践踏。二十世纪五十、六十乃至七十年代,陈永贵的白头巾在“海绵田”飘舞成时代的旗帜,狂热地引领中国亿万农民把锄头举向恩泽了我们千秋万代的湖泊江河。“皮之不存,毛将焉乎?”

作者简介:

曾建美,男,1962年生,湖南省华容县人。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守望山地》、《代当湖辞》、《黎明的书简》等;作品散见全国各地报刊并多次获奖。现供职于湖南省岳阳市富岳科技职业学校文宣部,任校刊社长、主编。


一审:单铃铃

二审:卜 布

三审:孙艳妮

监制:刘 明

微信图片_20200807102827.png

来源:华容手机台

编辑:单铃铃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华容县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