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容农业在改革开放中的发展

作者:陈金生 编辑:卜布 2011-07-25 08:43:32
—分享—

  华容县境内丘垸交错,平原面积63.79%,耕地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灌溉便利,主要种植粮、棉、油、菜四大农作物,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集雨面积1612.57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76%。2008年,设20个乡镇,482个村场,72.55万人口,农业人口47.62万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县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技术飞跃进步,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粮、棉、油、菜等农产品在全省享有盛名,为华容的历史谱写新的篇章。

  一、农业结构调整渐趋合理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全县积极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水稻、棉花、油菜、蔬菜等主导产业。

  水稻是华容县主宗农作物之一,水稻种植被县委、县政府列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采取多种措施,扩面积、攻单产、优品质,不断提高生产水平。1978~1990年,水稻种植面积在100万亩左右徘徊,1983年1月,华容县定为全国第一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县,由中央、省、地、县四级共投资955万元,开始进行技术推广、良种繁殖、水利配套、经营实体“四大”体系建设。1985年发展黄(红)麻生产,黄(红)麻面积由上年的3.9万亩猛增至17万亩,水稻面积调减至90万亩。由于黄(红)麻供过于求,农民失利较大,转而种植水稻,水稻面积恢复至100万亩左右。1991~1995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以“吨粮田”开发为重点,主攻单产。1991年,华容县“吨粮田”开发基地在全市评比中获第二名,全县102.13万亩水稻,亩产达422.7公斤,总产量43.17万吨。1992年,北景港镇联盟村“吨粮田”开发基地在全市评比中获第一名。1994年引进示范旱育秧和软盘育秧抛秧技术取得成功,在水稻栽培方式上产生了重大变革,改变了祖祖辈辈水稻移栽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1995年,稻谷单产由1991年的422.7公斤增加到了507公斤,全县35.85万亩双季稻平均单产1006公斤,成建制亩产过吨粮,实现了“粮过双千,棉过双百”,成为全国粮、棉大面积双高产第一县。1996~2000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71~79万亩之间,但1998年由于洪涝灾害影响,面积减少到66.5万亩。这段时期主要以提高稻米品质、增加市场占有率为重点,开始进行优质稻开发。1996年,华容县农业局粮油股与鲇鱼须镇签订优质稻示范基地开发合同,基地面积100亩,保底亩产450公斤,实际亩产515公斤;是年12月中旬,鲇鱼须镇与湖南长沙秀龙米业公司签订优质稻米订单生产合同,次年全镇优质稻湘晚籼9号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1999年,开始进行两季稻成建制亩产过吨粮开发。2000年,全县优质稻订单收购面积近10万亩,是年,湖南省优质稻现场会在万庾镇召开,全县先后引进中鉴100、两优培九、新香优80、 金优207、岳优63等品种,优质稻面积达52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65.4%。2001~2003年,由于受稻谷价格低迷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水稻生产步入低谷。水稻面积:2001年54.96万亩,2002年53.82万亩,2003年60万亩。稻谷总产2001年25.91万吨,2002年23.62万吨,2003年25.8万吨。2004~2009年,国家连续出台中央1号文件,对粮食生产给予重点扶持,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认真落实“三补贴、两减免”政策,全力做好生产服务,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水稻生产呈恢复性增长态势。2004年全县共发放粮食直补资金681.89万元,良种补贴资金997万元,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103台(套)共50万元。落实农业税费5892.94万元,比2003年减少2180.16万元,亩平减少28.87元,人平减少40.03元,减幅达37%。是年,全县水稻面积达103.9万亩,比2003年增加43.9万亩,增幅73.2%;单产457.5公斤,比2003年增加21.73万吨,增幅84.2%。2008年,群众种粮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在县农业部门的引导下,全县扩种双季稻,压减一季稻,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全年落实水稻复种面积127.5万亩,比上年增11.6万亩,增9.8%,其中早稻54.8万亩,比上年增10.9万亩,一季稻6.7万亩,比上年压减10.2万亩,晚稻66万亩,比上年增10.9万亩。全年水稻总产55.72万吨,比上年增4.15万吨,增幅8%。水稻面积和总产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棉花一直是华容县主宗经济作物之一,1978年,棉花面积13万亩,总产4716吨;1980年棉花扩大到19.9万亩,总产9191吨;1985年受“苎麻热”冲击,加上一度出现的卖棉难,面积、总产下降;1989年恢复到17万亩,总产增至10544吨,居全省各县(市)第一位,跻身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1991年种植面积和总量在1990(20.74万亩,20115吨)的基础上逐年稳步上升。1994年棉花面积达42万亩,创历史最高记录,总产37801吨,从此奠定了华容县棉花生产在湖南省的主导地位。1995年棉花单产成建制过“双百”(皮棉200斤/亩),受到湖南省人民政府嘉奖,全县37万亩棉花,总产37339吨,亩产100.9公斤。1996年3月,华容县农业局首次从安乡县引种湘杂棉1号、湘杂棉2号各2300亩,结束了全县由常规棉花品种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此进入了杂交棉的示范、推广、普及阶段。是年,团洲乡、幸福乡、注滋口镇等棉花主产乡镇因洪溃垸,灾后进行补种、改种,导致全县棉花面积减少至32万亩。1997年,全县首次开展大规模棉花杂交制种,累计制种800亩,是年,华容县荣获“湖南省棉花高产竞赛”一等奖。1998年,由于受特大洪涝灾害影响,乡镇农技人员和农村劳力上堤防汛,不能及时测报虫情,施药防治不及时,导致全县40万亩棉花棉铃虫大暴发,高峰期(8月)株平幼虫5~6条,亩产皮棉仅63公斤,成为1949年来棉铃虫发生最严重、近十年来棉花单产最低的年份。2000年,全县开展农业结构调整,掀起蔬菜热,棉花面积减至25万亩。2002年,全县首次引种优质棉农杂62品种2万亩,是年,华容县被农业部定为国家棉花生产优势产业带基地县,被湖南省定为高支纱原棉生产基地。2003年,棉花价格急剧上涨,创历史之最,最高时达每公斤6.8元,棉花面积恢复到34.2万亩,总产32524吨。棉花优势产业带建设成效显著,产业化经营初具格局,重点建立了新河、万庾、插旗等乡镇以“农杂62”为主的10万亩高支纱棉花生产带,由华容县良种棉加工厂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棉田基本建设加大投入,全县累计疏洗沟渠32万米,清洗、开挖棉田“四沟”120万米,建设标准棉田8万多亩,为战胜自然灾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棉田点灯诱蛾效果明显,推广面积达100%,减少了施药次数3~4次,节约生产成本60万元,且提高了经济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6月中旬湖南省农业厅在华容召开点灯诱蛾现场会,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一致好评,被农业厅副厅长吴新华称为点灯诱蛾“中华第一县”。2008年,棉花种植面积32万亩,单产皮棉90公斤,总产28800吨。

  油菜籽是华容县居民生活用油的主要来源,县委、县政府对此相当重视,通过大力开展秋冬生产开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油菜生产得到稳步发展,成为全县第二大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仅次于水稻。1978年,全县油菜面积只有5.54万亩,总产2710吨;1979年油菜面积发展到7.4万亩,总产3594吨;1981年后,油菜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1985年总产过万吨关,1989年油菜面积增至28.7万亩,总产增至23634吨,居全省各县(市)第四位,得到国务院表彰;1990年总产32000吨,进入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1991年,华容县油菜丰产计划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1993年,油菜生产开始向优质化方向发展,优质油菜湘油13号等品种示范种植成功。1996年,优质油菜面积大量增加,全县44.7万亩油菜,其中优质油菜23万亩,优质率达51.5%,是年,油菜单产创历史记录,亩产首次过100公斤,达101公斤/亩,总产45200吨。2000年,油菜面积达历史之最,全县油菜收获面积49.995万亩,亩产110公斤,总产55002吨。2003年,华容县列入全省“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县,引进推广湘杂油5号、6号,油研10号等7个品种,全县40万亩油菜100%实现优质化。2004年4月顺利通过验收,湖南省农业厅4月20日在华容县召开全省优质油菜产业化开发会议,对华容的油菜生产给予一致好评。2005年,全县油菜面积42万亩,亩产115公斤,总产48300吨。

  蔬菜生产在华容县历史悠久,种类繁多。1978年,全县蔬菜面积2.6万亩,1989年增至6.3万亩;1991~1999年,全县蔬菜面积(复种面积,含西瓜、甜瓜、下同)逐年略有增长,从1991年8.3万亩增至1999年的14.9万亩。2000~2003年,县委、县政府提出“扩大规模,做大板块,提升品位,叫响品牌”的蔬菜发展战略,引导群众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全县掀起“蔬菜热”。全县蔬菜面积猛增至45万亩,总产81万吨。其中种植春夏菜20万亩、秋菜2万亩、冬菜23万亩,种植重点由S306线扩展到华石线、华鲇线、华注线及其它有基础和优势的乡镇。建立春、冬菜千亩示范板块35个,全县发展蔬菜加工流通大户1.5万户。由于调整的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化布局日趋合理,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全县以板块为依托,建起了七大蔬菜生产基地,即以三封寺、护城、新河、插旗等乡镇为主的5万亩豆角基地;以插旗、注滋口、幸福等乡镇为主的8万亩芥菜基地;以塔市驿、北景港、操军等乡镇为主的2万亩榨菜基地;以治河渡、梅田湖、鲇鱼须等乡镇为主的3万亩辣椒基地;以三封寺、东山、新河、万庾等乡镇为主的4万亩西(甜)瓜基地;以万庾、马鞍新区、宋家嘴、胜峰等乡镇为主的2万亩菜藕、湘莲、茭白等水生蔬菜基地;以护城、三封寺、治河渡、宋家嘴等乡镇为主的8万亩黄白菜苔基地。插旗菜业有限公司、田丰菜业有限公司等45家蔬菜加工骨干企业应运而生,“企业+基地+农户”的蔬菜产业化生产模式迅速普及,插旗芥菜、三封西瓜、潘家大辣椒、新河豆角、华容黄白菜苔等自创品牌享誉全国。2004~2008年,由于国家出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水稻面积增加,蔬菜面积相应减少,省道S306沿线的蔬菜板块得到巩固,全县蔬菜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

  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1978年起,为做好分户联产承包后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建立了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枢纽,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骨干,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为桥梁,村场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新体制;1990年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做到了“五有”:有房屋、有人员、有基地、有经费、有活动。全县25个乡镇农技服务站,有房屋38栋,有农技人员121人,试验示范基地838亩,各种活动经费556万元,试验项目184个。

  1991年,县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有人员75人(不含企业管理单位),2004 年末有84人,其中高级农艺师6人(含退休2人),大专以上学历58人。

  1991年全县25个乡镇农技站有农技人员125人,其中国家农技干部31人,农技“三员”94人。1994年,根据中央精神,全县进行乡镇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乡镇农技站定性为农技推广全民事业单位,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农技推广工作,实行县农业局与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县为主,定编155人,其中国家干部71人,全民合同制工人(农技“三员”)84人。1999年,乡镇农技站“四权”(人、财、物、事)下放给乡镇政府管理,县农业局负责业务指导,全县设立22个乡镇农技站,定编145人,实有190人,其中农技干部106人,农技合同工84人。2002年,全县各乡镇农、林、牧、渔、农机等站合并组建22个乡镇农技服务站,种植业定编92人,实有农技人员152人。2008年底,全县20个乡镇农技推广站共有编制92个,在岗定编人员88人,其中2人编外在岗,62个从事大面生产工作。为今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农作物品种改良步伐较快。水稻上,1991年以来引进的新品种浙辐7号、汕优晚3、丝优63在华容普遍推广,种植10多年之久。1996年鲇鱼须镇引进优质稻湘晚籼9号,标志着水稻品种由常规稻向优质稻的重大转折,此后近10年,全县先后引进湘早籼31号、中鉴100、嘉育948、两优培九、岳优9113、湘晚籼系列、新香优80、金优207、岳优63等10多个优质稻品种。2005年,全县优质稻面积达90万亩,水稻优质率81.2%。棉花上,1996年首次从安乡县引种湘杂棉1号、2号各2300亩,成为华容县棉花品种由常规棉向杂交棉改良的重大转变,其中湘杂棉2号很适合在县内种植,倍受棉农青睐,从1996年试点成功以来,一直是全县棉花当家品种。1997年,全县开展大规模棉花杂交制种,1998年全县基本普及杂交棉。2002年首次引种优质棉农杂62面积2万亩,试种成功,反应较好。2003年,全县棉花品种100%实现优质化,主要品种为农杂62、金农2号、湘杂棉系列。油菜上,1993年湘油13号、泰油2号、湘杂油2号等优质油菜品种示范种植成功,成为全县油质改善的开始。此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通过大力开展秋冬农业开发,加快品种改良步伐,1996年,全县优质油菜面积大量增加。2003年,华容县列入全省“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县,普及湘杂油5号、6号,油研10号等7个品种,40万亩油菜100%实现优质化。

  农业科技含量得到提高。1991年以来,县农业部门组织实施基地示范工程,平均每年县、乡两级创办高效农业示范基地40个以上,示范面积10多万亩。与此同时,县、乡农技部门每年向农民提供“四新”物资2000多吨,种子种苗近千万株,共引进、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3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转化增值达4000多万元,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进程。在实施基地示范工程中,每年落实重点示范基地10多个,实行定点、定人、定推广技术、定扶持资金、定扶持物资的“五定”责任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基地产量分别比大面亩增产25~50公斤,增产幅度10%以上。通过示范基地带动。每年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项目50个以上,推广面积30万亩以上,新增产量或挽回损失3000吨以上,新增纯收益1500万元,受益农户超过10万户。2000~2003年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共举办10种专业教学班59个,培训青年农民3091人,由县政府颁发了农业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印制的结业证书。2004年开始实施农民工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当年培训2000人,转移就业1790人,2005年培训2500人。全县围绕新科技推广,每年共开办短训班400多期,培训30多万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50多万份,开展广播讲座300多课次。通过强化技术培训,既重点培养了一批农村“永久型”科技骨干,又普遍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技术素质,调动了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与应用。2005年全县建立辣椒协会、西瓜协会、蔬菜协会等群协组织30多个,涌现了一大批科技致富的典型,有各类种养专业户13300户,人平纯收入达15000元。广大农民走上了科技兴农的主战场,高新技术入户率由以前的60%上升到90%以上。全县1400多名技术过硬的农民走出家门,到湖北、江西等地传授农业技术,搞农业技术承包,闯出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四、病虫防治措施不断加强

  华容主要农作物水稻、棉花、蔬菜、柑桔以及森林危害最大的害虫有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蚜虫、红蜘蛛、菜青虫、豆野螟、瓜绢螟、小菜蛾、地老虎、毛虫、蚧壳虫等。在1970~1978年创办四级农科网过程中,狠抓了公社、大队、生产队植保组织和队伍建设,组成全县4298人的植保专业队伍,开展群测群报、群防群治。1979年,为适应棉花病虫防治的需要,确定产棉4000亩以上的公社和800亩以上的大队,增设一名棉花专职植保员。全县共有410人的棉花专业植保员队伍。1981年,由县财政拨款每个公社解决一名植保员的基本工资,使他们工作安心。全县各大队、生产队也合理解决了植保员的报酬,植保队伍得到稳定。他们与所在公社农技干部一道,负责做好所在地的病虫测报和防治工作。

  在防治方法上,1978年以来,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见效快、效果好,但农田多次用药和不合理用药,尤其是“六六六”、“1605”等高残留、广谱性、剧毒性农药的大量作用,产生农药残毒,污染环境,影响人畜健康,同时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害虫普遍产生抗药性,有利又有害。80年代初期起,虽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使用农药数量逐年减少,但化学防治仍占重要地位。化学农药品种有了较大变化,杀虫剂由原来的有机氯、有机磷等剧毒农药更新为有机氮农药进而到除虫菊脂类高效低毒农药。这些农药防治水稻、棉花虫害,用量少、杀虫性强,残毒低,有利于生态平衡。同时,在治虫方法上,选用对口农药,抓住主要害虫,一虫为主,兼治其他,改变“治早、治小、治了”的策略,不达防治指标不治,从而防治次数减少一半以上,总用药量降低50~60%。此外,频振式杀虫灯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推荐使用的物理防虫器械,具有杀虫谱广、诱杀数量多、能选择杀虫、保护害虫天敌,使用方便、安全、经济、无毒、无污染等优点,这一项技术将使87个科、1287种害虫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对蛾类、地下害虫等诱杀效果显著。2001年,县委、县政府把点灯诱蛾治虫工作作为农业生产的头等大事来抓,各乡镇都成立病虫防治领导小组,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实行“四定”:定人员、定经费、定点和定时观察,全县共安装高压频振式杀虫诱蛾灯3200盏,诱蛾面积19.2万亩,黑光灯及节能灯15500盏,诱蛾15.5万亩,全县点灯诱蛾治虫总面积达34.7万亩。是年7月25日,《湖南日报》在B1版头条新闻上报道了华容县点灯诱蛾治虫的经验,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也予以报道。2008年,全县诱蛾灯发展到46625盏 ,成为了百万亩农作物的“夜间卫士”。

作者:陈金生

编辑:卜布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华容县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