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容县农业结构调整纪实

作者:刘树平 易立新 编辑:卜布 2011-07-25 08:43:09
—分享—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的春风吹拂了洞庭湖畔,开放的号角在华容大地上奏出了时代最强音。30年来,全县各级领导带领广大农民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就。今日的华容农业,资源充沛,高产高效;今日的华容农村,生机勃勃,日新月异;今日的华容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见证30年,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大飞跃,正在向现代化农业阔步前进。

  一

  华容县我县30年农业结构调整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依政策取舍阶段(1978年—1990年)。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当时的基本经济政策。我县农业生产主要是依照政策导向多种粮,适当发展经济作物,农业结构尚处于探索时期。1985年以前全县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其中1979年全县粮作占种植业总产值的75.2%,经作仅占19%。1983年被定为全国第一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1985年以后,主要农产品取消了统派购制,农民开始发展经济效益好的经济作物,粮食生产有所下降。1985年,粮作占种植业产值的44.7%,经作占种植业比重不断变化,但总体以粮作为主。到1990年,全县粮作、经作和其他农作物面积比例为51.1%、29.87%、19.03%。

  第二阶段:依市场取舍阶段(1991年—2000年)。这个时期我县农业态势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仅限于生产品种的调整。特别是随着棉花和养殖业产品市场俏销、价格上涨,扩棉花、发展养殖业齐头并进的局面显现。1995年,全县35.85万亩双季稻成建制亩产过吨粮,成为全国水稻大面积高产第一县。1993年,全县棉花生产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皮棉36000吨,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三。1994年棉花达到42万亩,成为全国棉花生产大县和湖南省面积最大县。1995年棉花亩产成建制过“双百”,受到省政府的奖励。同时,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逐步由千家万户散养向小型专业化养殖发展,畜禽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全县生猪养殖突破百万头大关。2000年家禽养殖突破千万羽大关。1991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进入“全国渔业百强县”行业。1991年后养殖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到2000年达到48.8%。

  第三阶段:依效益取舍阶段(2000年-2008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形成,我县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以效益为中心,在优质、安全、环保的基础上,什么效益高就种什么,农业结构调整进入了问产品调整转变的新阶段。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已成规模,农产品加工流通快速发展。全县基本形成水稻、棉花、油菜、蔬菜、生猪、家禽、鱼类、意杨等八大农业支持产业,养殖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上升到52%以上,全县80%的农产品可以实现产地加工流通转化。期间,粮食生产先减后升,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五个扶农惠农的1号文件,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8年粮食复种面积达到127.7万亩。棉花生产面积、产量和优质率稳步上升,2008年实际种植面积达到48万亩,品种优质率达100%,亩产皮棉达110斤。山水开发方面,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特别是特色养殖和速生林生产发展较快。到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量达13万吨,共吊养珍珠蚌3.5万亩、3500万只,发展黄鳝等网箱32万口,大湖放养河蟹9.2万亩、1800万只,大口鲶养殖3万亩,才鱼养殖2万亩;年发展生猪168万头、家禽1800万羽、牛羊20万头;利用外洲湖滩和丘岗山地植意杨28万亩。

  二

  纵观我县30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有成功也存在失败,期间经历了几次较大的变迁和波折。

  扩苎麻(1984—1988年)。80年代初,苎麻价格好、市场走俏,我县农民种植苎麻热情高。到1986年,全县种植面积10万亩,总产11116吨,当年苎麻市场价每公斤高达16—18元,农民种植苎麻每亩纯收入达3000多元,受此影响农民大量压棉压粮盲目扩麻。1987年全县苎麻生产达到高峰,种植面积达到22.8万亩,总产达26380吨。当年苎麻由于供过于求,麻价猛跌到2.4元每公斤,造成苎麻大量积压,随后苎麻生产面积税减。“苎麻热”在较短时期内促进了麻农致富,但也酿成“麻风病”,导致部分乡镇、村场集体和农户亏损。

  扩蔬菜(2000年—2003年)。从2000年开始,华容蔬菜生产步入快车道。当年,全县蔬菜复种面积达到29.7万亩,总产量61.8万吨。2002年,县委、县政府召开了以发展蔬菜生产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当年蔬菜生产达到高峰,其复种面积达40万亩,总产量84.4万吨。涌现出近10个蔬菜生产专业村场,30多个连片面积上千亩的示范板块。2004年以后,受粮、棉生产市场价格回升和国家实行种粮、种棉补贴政策的影响,全县蔬菜生产面积有所调减。2005年以后,全县蔬菜复种面积基本稳定在30万亩左右。

  扩鱼池(1985—1992)。1985年起,县委、县政府开始动员农民大规模扩建鱼池,当年全县精养鱼池面积达到1.47万亩。随后逐步加大工作力度,并把1991年定为全县鱼池建设年,当年新建精养鱼池面积达到66200亩,规模不断扩大,不少乡镇成立专业的水产养殖场,最高年份全县精养鱼池面积达到9.9万亩。

  扩意杨(1997年至今)。从1998年开始,县政府成立意杨基地建设指挥部。1999年12月和2001年12月,县政府先后两次下发加速意杨基地开发的意见,建立起组织领导、政策扶持、考核奖惩保障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栽植意杨。至2008年,全县共栽植意杨28万亩,活立木蓄积达100万立方米。

  三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我县农业生产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高产高效、产业化体系完整的产业格局。

  一是布局合理。全县主宗农业产品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粮食主要分布在东山、鲇鱼须等8个粮作乡镇;棉花主要分布在沿长江、藕池河、洞庭湖3个区域;油菜在丘山区和垸区都有分布;蔬菜主要分布在治河渡、护城、新河、插旗等8个乡镇;意杨主要分布在沿洞庭湖、藕池河、长江的洲滩及垸内沟港路渠;水产品主要分布在东湖等大湖和农户精养鱼池。

  二是高产高效。立足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特色高效种养,主宗农产品产量、产值、效益大幅增长。全县水稻、棉花、油菜、蔬菜、苎麻和水产品单产分别由1978年的254公斤、36公斤(皮棉)、48公斤、904公斤、127公斤、16公斤增至2007年的445公斤、100公斤、116公斤、1663公斤、2041公斤和360公斤,分别增长75%、180%、140%、84%、58%和21倍。特别是近几年特色种养快速发展、效益大幅增加。如今农民种植豆角、芥菜、棉花(不含加工环节)亩平纯收入分别达2000元、1000元和1300元;网箱养黄鳝亩平纯收入达8000元;才鱼专养亩纯正利高达1.6万元。

  三是体系完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棉花、粮食、油料、蔬菜、林纸五大产业链。目前全县已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100家,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全县涌现股份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各类协会共220多家,入会农民8700多个,带动农户3.5万户。全县农产品质量提升,品牌效应开始凸现。全县有梅嫂鱼酸菜等50多个农产品在省级以上博览会上获奖,“插旗”等3个商标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华容芦苇笋等4种产品成为有机食品,洞庭银波米等4种农产品成为绿色食品。“华容芥菜”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四

  30年的农业结构调整既有宝贵经验,也有深刻教训,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启示。

  启示之一: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加强指导,不能甩手不管。当前,农民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还没有根本性提高,农业抵御市场的风险还不强,各级各部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决不能甩手不管。要加强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生产技术、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启示之二: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客观地讲,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条件,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适宜种什么就种什么,决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盲目推广发展一种作物。

  启示之三: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搞行政命令。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种什么、种多少必须由农民作主,尊重农民意愿,决不能强奸民意,越俎代庖。过去我县靠行政推动扩种蔬菜的教训是深刻的。

  启示之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依托市场推动,不能急于求成。农业结构调整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创新和深化的过程,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动员蔬菜加工企业牵头,以市场为导向,在S306线建立豆角、榨菜等生产基地,实现了政府、企业和农户多赢,社会各界反响良好。

  五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质量效益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加快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必须重点立足“五化“。

  一是布局立足规模化。按照因地制宜、有保有压的原则,搞好全县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乡(镇)、产业村,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重点是优化粮、棉、油、菜、猪、鱼、禽、林等八大主导农产品的规划布局,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水平,巩固提高在全省、全国的地位。

  二是模式立足高效化。大力推广水稻——黄菜苔套作、棉花——豆角间作、棉花——芥菜套作、意杨——芥菜(榨菜)间作、猪——沼——鱼、猪——沼——菜、猪——鱼——鸭、猪——鱼——珠、网箱养黄鳝、家庭鱼池专养才鱼、专养大口鲶等立体高效农业模式,努力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过程立足生态化。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听产地认定和产品听证,建好无公害生产基地。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实行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是品质立足优质化。按照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的要求,加快推广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逐步在田间作业、农作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进展。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引进、推广、运用和普及,力争粮、棉、油、菜、鱼等主导农产品优质率平均达95%以上。

  五是品牌立足特色化。立足华容特色,瞄准市场需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引导、规范、培育、开发和监督,打造我县特色农业品牌。重点叫响华容棉花、华容芥菜、护城黄菜苔、东湖源胖头鱼、洞庭黄鳝、洞庭才鱼、华容土鸡等农业品牌,提高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作者:刘树平 易立新

编辑:卜布

阅读下一篇

返回华容县站首页